荀子历史故事(荀子历史故事讲解) 2025-03-27 17:45:01 0 0 有哪则寓言出自《荀子》? 1.浮阳之鱼 鯈魾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思谨,则无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选自《荀子·荣辱》。 鯈鱼和魾鱼,都喜欢浮在水面上晒太阳,所以也称为浮阳之鱼。 一次,它们又在那里随波荡漾,晒暖取乐,不知不觉顺着潮水漂向沙滩。 退潮的时候,它们依然留连忘返。直到潮水退尽,才发现自己搁在沙滩上,再想回到水中,已经悔之不及。面临死亡的忧患,方懂得行动谨慎,但已毫无用处了。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怪怨别人;懂得事物规律的人,不会埋怨上天。那些怨人的,多是智 低才疏;那些怨天的,往往胸无大志。 错误在于自己,反而责怪别人,这不是过于迂腐荒谬了吗? 【题旨】做事要谨慎,贪图舒服后果不堪设想。 2.处女遇盗 处子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 【注释】 选自《荀子·富国》。 婴:系在脖子上。逢蒙视:斜视。诎要:弯腰。诎:同“屈 ”。要:同“腰”。挠:同“桡”,曲。君:为 君。作动词用。卢屋:即庐屋,居室的泛称。 由:同“犹”。 【译文】 有个少女,脖子上挂着宝珠,腰间佩有玉环,身上带着很多黄金,在山中遇见了盗贼。 强盗见财起意,持刀抢劫。少女被吓得魂不附体,不敢正视,急忙弯腰下跪,苦苦哀求,表 示愿给强盗作婢妾,然而,强盗还是把她杀了。 【题旨】 针锋相对方有望,妥协幻想惨下场。 3.涓蜀梁见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 【注释】 选自《荀子·解蔽》。 夏首:古地名,即夏水,在今湖北省境。善畏:疑神疑鬼, 非常胆小。 魅:读mèi妹。精怪。迷信说法,以为物老则成精为魅。背:掉转身子。 走:跑。比:及,等到。失气:断气。 【译文】 在夏首的海边有个名叫涓梁的人。他为人愚蠢而又十分胆小,看见什么都害怕。 一次,他在皎洁的月色下夜行。偶而低头,看见自己长长的身影,以为遇到了爬在地上的魔 鬼;又一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碰到立在身后的妖怪。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急心转身拚命逃跑。 等他跑回家中,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很快便气绝身亡。 出自荀子劝学的成语故事? 荀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尝游学于齐之稷下学宫,至齐襄王时“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惜乎齐襄王不能用,且见逐。遂居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见废。于是,著书立说,遂有《荀子》一书 32 篇。 2000 多年以来,《荀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很多言语更是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成语,随便细数,仅《劝学》一篇中就能说出“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耳熟能详的成语。 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 锲而不舍 释义:锲:雕刻。舍:停止,放下。一直雕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办事有恒心,坚持不懈。 【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跬步千里 释义: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出处】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前车之鉴 释义: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 《荀子·成相》:“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掩耳目塞门户。” 5 开源节流 释义: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出处】 《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币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君必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6 拒谏饰非 释义: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出处】 《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7 赴汤蹈火 释义: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出处】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8 后发制人 释义:先退让一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后,再制服对方。 【出处】 《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9 欺世盗名 释义:欺骗世人,盗取名誉。 【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10 能屈能伸 释义: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出处】 《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11 约定俗成 释义: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出处】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12 流言止于智者 释义:没有根据的话,会被聪明人止息。 【出处】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ōu)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不可不知的典故?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被尊称为“荀子”,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荀子不可不知的典故: 1. 马蹄音:荀子讲述了一个典故,说楚昭王曾派使者去齐国送鸿门宴中秘密约定的密信,使者骑着快马行驶,却听不到马蹄的声音。荀子表示这不是因为马蹄过于轻盈,而是因为使者肆意妄行,无法顾及到马蹄的声音。这个典故强调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慎重和责任。 2. 井谷之辩:荀子提出了一个典故,说有个农夫把井水抽干,耕作成了谷地,后来又遇到旱灾,无法种植。这个典故被用来说明人类行为需要有恰当的节制和规划,不能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持续性。 3. 劝学的故事:荀子讲述了一则劝学的故事,说有个人问他父亲,应该如何学习,他父亲回答:"不正是学习的最好方法吗?"这个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追求知识的人能够得到人生的充实和美好。 这些典故和故事是荀子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他向人们传达着关于道德、人性、政治和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与孔子孟子相关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