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历史故事传说,沁阳历史故事传说有哪些 2024-10-19 10:12:25 0 0 亲们,谁知道关于陵川的历史啊? 历史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陵川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 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高都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晋城,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置。 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川、陵高等县,1945年恢复陵川县。 1958年,11月并入晋城县,1959年7月恢复陵川县建制。 从境内塔水河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可以断定,陵川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 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 周赧王五十三年(262),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 周赧王五十五年(260),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民县仍属并州上党郡。 南北朝混战时期的建置沿革时有变动。 晋光熙元年(306),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 晋永嘉五年(311),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从并州上党郡中又分置建兴郡。 陵川地区属建兴郡,北魏和平五年(464),复置建兴郡,仍设有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又罢建兴,改置建州,并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 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 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设置高平郡,长平郡并入高平郡。 高平县也是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曾废郡,高平郡改为泽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 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 隋义宁元年(617),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在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 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 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 唐武德九年(626),废丹川、盖城两县。 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晋城和高平三县。 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 属河东道所辖。 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 唐末属昭义军,后晋仍属昭义军。 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地盘,陵川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北宋初,改昭义军为昭德军,仍辖泽州。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 金正大元年(1224),升泽州为忠昌军,辖晋城、端氏、高平、沁水等4县,废陵川,不久又复置为县。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置司校司,辖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端氏六县。 元至元三年(1266),废司校司,陵川并入晋城。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陵川又从晋城分出,复置为县。 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即属于中书省平阳路。 元大德九年(1305),晋宁路泽州所辖。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 洪武九年(1376),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共辖4四县,即陵川、阳城、高平和沁水。 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 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在原泽州所辖地区置凤台县(即前晋城县)。 当时山西省泽州府辖有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五县。 府治即设于凤台,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成立后,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 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 民国23年(1934)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 民国28年(1939),长治沦陷,专署撤出长治,分为东西两区,并各设有一个办事处,西区办事处驻阳城、东区办事处驻壶关,陵川属于东区办事处所领导。 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 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 民国32年(1943),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 同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 民国34年(1945),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将陵高、长治、壶关3县中原属陵川所辖地区重新划归陵川,恢复了民国32年(1943)以前的建置。 同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 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 民国35年(1946)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到民国37年(1948)10月收复焦作之后,再迁焦作。 民国37年(1948)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 专区所辖各县都在原晋东南地区,专区驻长治。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0年,第三专区改名为长治专区,陵川属长治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 1958年11月,陵川、高平、晋城三县合并为晋城县。 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 1959年7月20日,陵川从晋城县分出,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文件中是7镇5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 一、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 区划调整后崇文镇人口52483人,面积14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 二、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 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 三、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 区划调整后潞城镇人口17751人,面积14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潞城村。 四、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 区划调整后马圪当乡人口8573人,面积236平方千米。 乡人民政府驻古石村。 五、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 区划调整后古郊乡人口11690人,面积230.8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古郊村。 六、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 区划调整后六泉乡人口15682人,面积237.9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六泉村。 七、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 区划调整后杨村镇人口16053人,面积31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场村村。 八、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附: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注:与上述文件最终批复内容略有不同 古代十孝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6、江革背母 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扩展资料: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 神农山紫金顶多高 1028米。 神农山是5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河南省焦作沁阳市紫陵镇。传说,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故而得名神农山,神农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 神农山景区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