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有关的历史故事-颐和园有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0-24 15:40:26 0 0 颐和园有什么传说故事?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颐和园的故事有哪些?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曾是清朝皇家园林。其故事包括了乾隆皇帝的建园趣事、太后与光绪帝的生活点滴、八国联军的洗劫,以及修复的历程等。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外国兵团占颐和园建筑火并,破坏了园内众多珍贵文物,持续数十年的修缮保护工作并未完全重建园中所有的建筑、雕塑、装饰和景观。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林园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故事和传说?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 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 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 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 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 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 而乾隆深谙此道。 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 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 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 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 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 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 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