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历史故事)公文写作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骈文的起源、发展?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1、语句特点: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除了虚词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结构和词性都必须相对。 2、 语音特点:声韵和谐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并成为后来的词、曲、联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自由的。 3、用词特点:用典和藻饰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也即用事。所谓用典,即指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援古证今,本是一种修辞手段。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骈体文的概念: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李白写将进酒的故事及经过?

《将进酒》创作于752年,李白写这首诗时,正是他人生大起大落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初年,即742年,41岁的李白迎来了一次人生的大转机。一个陕西华州籍名叫“吴筠”的道士,因为之前经常跟李白在一起喝酒、品茶、论道,被李白的才华深深折服。同时,由于唐玄宗李隆基信奉道教,吴道士经常被请进宫讲法,算是唐玄宗李隆基身边的红人。



于是,在742年春天,李白再次来到长安时,吴道士向玄宗大力举荐李白,说李白有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大唐王朝此时正是需用人才的时候,况且是吴道士举荐的人才,唐玄宗哪有置之不理的道理。所以,皇上一道圣旨,把李白招进宫,安排在翰林学士院工作。



唐代的翰林学士院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宣传部、中科院之类的部门,工作内容无非就是替皇上起草一些公文,多给朝廷写几首赞歌,编撰、修改史书之类。刚进来,李白改掉了他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个性,工作认真仔细,让朝廷上下都很满意。



但一年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啦。随着杨玉环被再次招进宫,开始深得玄宗宠爱,并且,在杨玉环的“温柔乡”里,玄宗不再是当初的玄宗,开始变得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他听信起爱妃杨玉环的谗言,开始重用起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以及那个爱拍马屁的高力士。同时,胡人安禄山拜认杨玉环做干娘,这帮人整天厮混在一起搬弄是非,把朝廷上下弄得乌烟瘴气。



这时,是直肠子的李白,怎么也看不下去了。他开始跟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等皇上身边的红人针锋相对,一个势单力薄的李白,怎么能斗得过这帮权高位重的人。李白很快被这帮人一步步排挤出朝廷。


李白心里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们这些奸臣贼子慢慢玩吧,大唐王朝迟早会毁在你们手里。


744年,李白正式离开长安,临走之际,念在吴道人的面子上,唐玄宗给李白多给了不少银两,算是对他的补偿。



离开长安的李白虽然一身轻松,不再受那帮人的窝囊气,但他一直为自己无法施展远大抱负,无法为国效力而郁郁寡欢。此时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全国各地进行漫游,以此来散心。


李白非常仗义,自己口袋有钱时,绝不会忘记朋友,从744年到752年,他多次邀请好友一起游玩,在游山玩水时,创作了许多诗作。


时间来到752年春天,又一年的春游开始了。这一年,李白邀请好友岑夫子一起去嵩山游玩,顺便看望那里的一位老友——元丹丘。



两人如期到达元丹丘家里。有朋自远方来,元丹丘大摆宴席,以极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两位朋友。

细节决定成败的历史故事?

1、马蹄钉的故事

15世纪时,英国国王理查三世要面临一场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战斗开始之前,国王让马夫去备好自己的战马。马夫立即找到铁匠,吩咐他快点给马掌钉上马蹄铁。铁匠先钉了三个马掌,在钉第四个时发现还缺了一个钉子,马掌当然不牢固。

马夫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国王,而国王根本就没在意这第四个马蹄铁,匆匆赶回了战场。战场上,国王骑着马领着他的士兵冲锋陷阵。突然间,一只马蹄铁脱落了,战马仰身跌翻在地,国王也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一见国王倒下,士兵们就自顾自地逃命去了,整支军队在一瞬间土崩瓦解。敌军趁机反击,并在战斗中俘虏了国王。国王此时才意识到那颗钉子的重要性,就这样,理查三世的国家就败在了一颗小小的马蹄钉上。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汉代时期,陈藩,十五岁是志向就非常大,要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天天埋头读书,以致自己房间凌乱不堪,也视若无睹。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到他的房间如此“脏乱差”,就问他为什么不收拾房间?陈藩朗声回答:“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会只顾自己一家呢?”

来客看他有此鸿鹄志向,深感“孺子可教”,但看他连自己的房间都不愿打扫,如此下去,日后必然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教导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意思是:娃娃,不要眼高手低,治理国家,管理天下也是要干一个一个具体事情的,你今天连打扫房间这样的事情都不愿干,以后那些事情可能比这更琐碎,你更干不了的。陈藩受此点拨,幡然醒悟。此后,严格律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3、张瑞敏——小事当作大事做

张瑞敏领导的海尔如今很叫响,但当初的海尔经营管理可是一塌糊涂啊,张瑞敏入主海尔后制定的第一条制度竟是“不许随地大小便”,可见海尔昔日情形。

1985年,海尔着手内部管理,为此编写了10万字的《质量保证手册》,制定了121项管理标准,49项工作标准,1008个技术标准。张瑞敏着手整理企业内部,而且愿意花大力气、花大价钱,小事当作大事做,这样一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4、吕元膺——以小见大说诚信

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

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由于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的不诚信。

5、阿基勃特——每桶四美元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的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传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曹操杨修的故事简短?

二十岁被举为孝廉之后,便一直在曹操手下任职,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主簿。入职丞相府的杨修更是显现出了他的才华,这里说个小故事。

有一次曹操给他的工作是处理一些丞相府的公文,杨修就觉得这种事情太简单了,根本不用费多少时间就能处理好,所以老溜出丞相府做自己的事情。

然而杨修也怕曹操发现他溜出去,所以他就事先把曹操会问的问题都算好了,按照顺序排好交给手下的人。 

苏轼投砚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长子苏迈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尉。分别之际,苏轼将一方石砚赠予苏迈,并于砚底铭诗一首:“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迈砚铭》)期望他不忘初心,善始善终,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

        苏轼通过这首诗,勉励苏迈做官要牢记四个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圣贤之道为方向和标杆;要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达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要心存善念,体恤民苦,时刻不忘“予”的仁心和善念;撰写判决公文要慎之又慎,既不能让有罪之人逍遥法外,也不能冤枉好人,在执法办案中要有人性关爱之心。苏轼以诗铭砚,用心可谓良苦。苏迈只要动笔,必先问砚,就会记起父亲的勉励与期望。苏迈没有让他的父亲失望,他公而为民,政绩卓著,两袖清风,受到百姓的衷心拥戴,时人自发地建造苏堂纪念他。《德兴县志》这样记载苏迈:“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苏轼也不无欣慰地对友人说:“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教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形式之繁数不胜数,经典之作浩如烟海,但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善、向上。苏轼以砚教子,虽只区区二十八字,其所包含的内容却很深广,字里行间,涌动的都是正能量和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骨肉亲情。那出自肺腑的真诚,令每一个读者深深感动。以此教子,何事不成?以此铭世,必泽及后人。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