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 《说不尽的长征故事》好词好句

一、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简短的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二、《说不尽的长征故事》好词好句

关于《说不尽的长征故事》好词好句如下: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一边是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反映红军长征的故事书。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长征,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说不尽的长征故事》共由10个小故事组成。

如“领袖情怀”;也有反映与敌人进行战斗的故事,如“雄关漫道”;还有反映我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故事,如“军民情深”;同时有反映长征中女战士的故事,如“巾帼英豪”。

二,作者简介

苏若群,法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始末》《亲历建党》《解密档案中的张国焘》(第二作者)等,发表文章20余篇。

三、关于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摆脱强敌,顺利突围,实现战略转移,必须先派出先遣部队探索道路、吸引调动敌人,以利红军主力部队秘密集结,踏上征途。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在这种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很明确,向敌人后方挺进,进行运动、游击战,宣传群众,开展抗日运动,吸引、调动敌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颁布《关于组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七军团的作战训令》,决定将红七军团组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是一支以闽赣子弟为主的红军队伍,仅闽北老区崇安就从地方红军中选送最优秀的1800余名干部战士到红七军团。

1934年7月6日,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后方的福建挺进,开始执行发展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活动、吸引国民党军调动兵力等任务。9日,先遣队进入福建长汀县的童坊,随之进入连城县的罗坊、塘前一带,后向永安挺进。

7月中旬后,先遣队已成包围永安之势,7月19日,红九军团也抵永安,与先遣队对永安城形成了钳形包围。国民党被迫调集3个师又18个团的兵力扑向永安。先遣队达到调动、吸引敌军的目的后继续北上。7月21日,攻占大田县城,国民党军又急调2个旅兵力扑向大田县。

先遣队与红九军团上万人随即分3路离开大田县城,先后抵高才坂会师,向尤溪挺进。7月29日先遣队一部占领了尤溪口,30日又挺进到闽江南岸的樟湖板。先遣队占领罗源县后,继续向闽东北挺进,红九军团则在完成任务后返回了苏区。

先遣队过闽江后,原计划应由古田北上浙西然后进军皖南。但这时,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停止北上,东进占领水口,相机威胁、袭取福州。于是先遣队又急速指向福州。8月1日晚,先遣队占领水口镇。先遣队威逼福州,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急调重兵回防福州。9日,先遣队主力绕过新店、湖前,向福州北门进攻。

由于国民党八十七师及五二二、五一七团主力分布于湖前与北门楼一带,先遣队进攻受阻。10日,双方在板桥打响,国民党军出动飞机轰炸,又不断增援部队,敌强我弱,先遣队随即撤出战斗,向闽东地区进发。8月14日,先遣队再次占领了罗源县城。8月16日,先遣队主力进入宁德。20日,先遣队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在赤溪阳谷村会师。

8月22日,先遣队轻取穆阳镇。8月24日,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四十九师先头部队也抵穆阳,北上抗日先遣队即向北挺进,经威福、蟾溪、南溪、晓洋、周宁三门桥、寿宁平溪、托溪于27日进入浙南地区。28日,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浙江庆元县城,随即经龙泉八都于9月4日进入闽北浦城县东坑桥、灯盏坪一带。

5日,途经管九、小碧穿过江浦公路,途中与闽北苏区前来迎接的广浦独立营、浦西游击队会合。6日,先遣队抵闽北苏区古楼。9月9日,中革军委一再电令催促其北上。北上抗日先遣队将五团二营近200名伤病员护送至闽北老区崇安坑口养伤后,即向北行进。

1934年10月21日,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逐步向闽浙赣苏区转移。11月,先遣队按中央的指令,经玉山、常山、遂安、淳安、分水、旌德至太平。方志敏的红十军由德兴,经开化、婺源、休宁至太平,两军在安徽太平县(即今黄山市黄山区)会师。11月4日,中革军委决定,将两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红十军团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之战。此仗关系重大,是能否立足皖南、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的关键。由于部队刚合并,相互配合上有问题,红十军团经8小时激战后失利,不得不退出战斗。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在此战中负重伤牺牲。自此战后,先遣队就没有与敌人作过激烈的决战,一路避战,以致最后被迫离开皖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四、关于长征的故事 大约50字左右

1、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2、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日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进,于7日占领天全。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接着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这时,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

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