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历史故事,骨字的故事

骨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骨头转折处突出的样子,其中的斜线像骨架支撑之形。金文下面带着一块肉,取“骨肉相连”之义。隶变后楷书写作“骨”。

《说文·骨部》:“骨,肉之覈(实)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骨,附肉的核。由“”上附有“肉”会意。大凡骨的部属都从骨。)

“骨”的本义为骨头。引申指人的尸骨。如“路有冻死骨”。又引申指人的品质、气概。如“风骨奇伟”。

骨化石典故?

常见的骨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

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

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

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

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

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

关于古代文人石癖的典故?

米芾拜石的典故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平生好异石。

作为石痴,则表现在他爱石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上。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司,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豪无悔改之意。

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此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好笑。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