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反差_历史故事反差太大

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商纣王。首先谈谈,著名的酒池肉林,其实在商朝是全民嗜酒的时代,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在礼器中,酒器就占了60%以上,这不只是在贵族的陵墓中。在平民群众的墓葬坑也出现了酒器大于其他器具的情况。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酒在当时应当是一种饮料,如同如今中国人喝茶一样,商代喝酒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说商王酒池肉林也难免有所牵强。

再说,“设炮烙”之刑,很多史书都说纣王设刑。《韩非子·喻老》:“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但是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一认为:“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于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也就是说这是烙肉吃,一种吃肉的方式,而非刑法。

又说,商纣王四处征伐,民不聊生,但是征讨东夷,也是为了阻止东夷向中原地区扩张,拱卫商朝的安全。东征还扩大了商朝疆域,使其势力延伸到了沿海地区。

但也不可否认,商纣王的确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暴君也有他光明的一面。

历史上有哪些父子反差比较大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这种反差明显的父子非常多,这里以汉宣帝和他的儿子汉元帝为例。

一、天差地别的为政表现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之孙,身在襁褓之中时遭受大难,在监狱中喝女犯人的奶存活,依靠着典狱长的关照才逃出生天。其后的少年及青年时期则流落民间,饱尝人世疾苦,对政府存在的弊端洞若观火、深恶痛绝。

因此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刚柔并济,整顿吏治,严明法制,西汉的国立达到了顶峰,史称“孝宣之治”。



而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自小生活在宫中,衣食无忧,享受良好教育,形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他是一位典型的儒生,精通各类儒家经典,通晓音律、多才多艺,待人柔和有礼。

但这种性格并不适合治国理政,他在位时放松吏治,并且轻信宦官、权臣,朝政开始走下坡路,西汉王朝开始从顶峰时期渐渐衰落。

二、泾渭分明的执政理念

父子二人治国差距如此明显,其原因在于两人秉持的理念不同。对此,通过父子二人的一次对话,可以一窥全貌:

公元前53年,刘奭还是太子,他的性格柔弱仁爱、爱好儒术;而他的父亲汉宣帝,则偏好严刑峻法的官员,擅长用法令约束臣下。对此太子很不认可。

有一天,太子陪着汉宣帝用膳。趁父亲心情好,他建议父亲不要过于重用执法严苛的官员,应该转用儒生治国。

汉宣帝非常生气,拉下脸训斥:“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意思是,汉王朝一向是以法家的王、霸之道治国,怎么可以过于依靠儒家,用春秋时期周王朝的那一套?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原因:儒生不能够与时俱进,拘泥于传统的道德标准,喜欢褒扬古代、贬低当朝;并且儒生“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推崇虚名,不干实事。

最后,汉宣帝还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是,一来储君不可乱改,二来太子是汉宣帝流落民间时期,与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对亡妻饱含深情的刘询,不忍心将儿子废黜。

最终,一语成谶,西汉确实在汉元帝手中开始走向没落。

(在下镜学家,不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厚着脸皮闲扯专业的历史知识,欢迎朋友们交流指正~)


隋唐演义张贵妃真实历史?

关于她的历史资料,其中记载了张贵妃的性格与《清平乐》有明显反差。历史上她也是敢爱敢恨,但为人懂礼仪有智慧,凭借自己的魅力独受宠爱,甚至为了保住孩子平安降生,主动降级为“美人”。

她本来也是有野心想当皇后,但她渐渐有了自知之明,觉察自己没有当上皇后受到朝臣的分量,于是只安心当官家的宠妃。可以说历史上的张贵妃有着出色的认知能力和智慧。

不过有一点和剧中是相符的,那就是常向皇帝推荐亲戚升官,她的父亲成为清河郡王、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等,这也可以理解是帮助家人能过得越来越好。而且她凭借自身魅力一直没有失宠,直到在31岁英年早逝。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