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真实,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真实故事

十大真实的历史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乐浪公主和好童王子的历史真实故事是什么?

  此剧雏形来自于流传在高句丽初期好童王子与乐浪公主的传说。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公元32年,高句丽王子好童“游于沃沮”,恰巧与“乐浪王崔理”相遇,崔理便将女儿相许而结成婚烟,于是就发生了好童设计袭取乐浪国的故事,高句丽终于在公元37年灭掉了崔理的乐浪国。

  但《汉书》却记载,乐浪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汉武帝时期在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于公元313年被高句丽攻占。

  此事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的乐浪国纪事有很重的传说成份,当不足为信。然韩国的尹乃铉在其《汉四郡的乐浪郡和平壤的乐浪》一文中则认为汉代的乐浪郡在今辽河的西方,在今平壤的乐浪是乐浪国,而不是汉代的乐浪郡。到后汉光武帝时,攻占了乐浪国之地,建立了军事基地,“置于辽河以西的乐浪郡管辖之下”。并认为“事实上存在着汉四郡之乐浪郡、崔理的乐浪国、后汉光武帝建军置之乐浪等三个不同的乐浪”。中外史学界多不取其说,但也有少数人坚持其说。“崔理的乐浪国”应是在西汉末东汉初由乐浪东部都尉汉朝地方官崔理趁乐浪郡混乱之机而在“岭东七县”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而不是像韩国学者尹乃铉所说是由辽河之西抗拒汉武帝“侵略势力”而东迁的“古朝鲜人”建立的国家。崔氏割据政权存在时间颇短。

  传说成分过多,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