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历史小故事-3分钟历史小故事文字

三分钟吸引人的历史小故事?

踏扁葫芦的故事!

这个踏扁葫芦的故事也是非常的好笑,话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酒店当时这家酒店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凡是来买酒吃酒的人,只要说他的酒是酸的,那么就会被他绑在木柱上接受惩罚,这一天有一个道士背着一个大葫芦前来买酒,当他看见绑在柱子上的一个人后就非常的不解,于是他就向店家打听故事的缘由,店家把这个事情的缘由给他讲清楚之后,这个道士就说:请给我一杯尝一下,最后这个店家就给这个道士拿上了一瓶酒,这个道士只喝了一口就撒腿便跑,这个店家看见这个道士没有说他的酒酸,于是就非常的高兴,没事就对着这个道士大喊:你忘了你的葫芦了!只听见这个道士边跑边说“我不要了,你留着踏扁它,做醋的招牌吧!”

能读三分钟的英雄故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记载着许多不同凡响的人物,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刘胡兰。

  她15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5岁啊,正是人生最灿烂的时候啊!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她呢,小小年纪,却肩负起“国家”的重任。

  20XX年的冬天,刘胡兰为了处理一些事情和机密文件,没有及时转移,不幸落在了国民党狗子军国民党特务手里。这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叛变民兵,恶狠狠地说:“刘胡兰,今天你要当心,呆会儿向你问话,你可得老实说,否则就别想过关。”

  刘胡兰被带进一个大庙,一张条桌后面坐着一个匪军官,中等个,长着满脸络腮胡子。

  审问开始了:

  “你是胡兰子?”

  “我是刘胡兰。”

  “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

  “对,我是共产党员!”

  “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就我一个!”

  “你们区上还有多少共产党员?”

  “就我一个!”

  “不可能吧!怎么只有你一个呢?你不说我们也知道!”

  “你都知道了,还用得着问我吗!”

  “你给八路军办过什么事?”

  “只要我能办的,啥事都办过。”

  “你难道不知道做共产党员要杀脑袋吗?小小年纪就不怕死!”

  刘胡兰瞪着眼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

  大胡子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说:“我看你年纪轻轻,怪可怜的。这样吧,你只要把你了解的说出来,我就不为难你,还给你地,给你钱。”

  “你就是给我个金娃娃,也甭想让我告诉你们!”审问的匪军官又换了一副腔调说:“这样吧,等会儿开大会,你只要在乡亲面前认个错,说你参加共产党是受骗的就行了。”刘胡兰听了,气得满脸通红说:“呸!办不到!”这下,大胡子恼羞成怒了,对匪兵一挥手说:“带出去!”

  刘胡兰被带到庙前的广场上。“抬家伙。”匪军官一声令下,几个匪兵抬上来三口铡刀,上面还流着革命者的鲜血。

  “你才17岁,难道就不怕死?”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死也不说,决不投降!”

  刘胡兰毫不畏惧,在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前,她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顷刻间只见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那年她才17岁啊!

红船的三分钟小故事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

深秋的南湖,微风习习、清波荡漾。一艘长约16米、宽3米的画舫静静地停在岸边。

世上恐怕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够像它一样享有如此尊誉。这艘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的红船,旺季时每天会有近两万人来此感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情境,如今已先后迎来了3000多万人次参观。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7月30日,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事发之后,代表们主张把会址移到杭州西湖,但由于西湖游人多、易暴露,且从上海到杭州费时也多,未被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建议去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在南湖租游船开会。因上海去嘉兴通火车,当天可来回;在南湖开会,既安全又方便,此建议得到代表们一致赞同。于是决定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嗯!”“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名字也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条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因而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船之名红,不在其色而在其意,红船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重要象征。

2-3分钟历史人物故事?

一挥而就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伟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时,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被囚禁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记录了他的英勇气概。

公元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试。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也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

监试官见了,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赏识,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成语“一挥而就”,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