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哲理 2024-09-24 12:11:19 0 0 古人修身养性的哲理小故事有哪些? 答: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比较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焚香: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品茶:品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听雨:听雨是一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 赏雪: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候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修身养性的典型人物有:诸葛亮、曾国藩、王阳明、苏东坡、陶渊明…… 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育教师的古代哲理故事?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1: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古代儿子背着母亲上山哲理故事? 介子推是辅佐晋文公的功臣,晋文公却忘了封赏他。介子推也没说,就隐居起来。晋文公派人去找他,介子推背着母亲上山躲避。晋文公为逼介子推现身,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下山,与母亲都被烧死于树下。后世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历史使人明智原文? 历史使人明智。圣贤之言可凭。 我们从下面古人的论述中,自己看看结论到底应该是什么。 回顾历史上的礼与法的变迁,不禁怅然若失。 孔子春秋之际,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前的周朝,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40多年,一个国家的监狱都是空的,没有一个犯人,这真是人间奇迹。我亦慕之。 然而周朝的好景不长(相较来说,周朝算是坚固的。只是美好的东西,我们总觉得它走的太快。),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据汉书记载,至文帝时,贾谊说道:「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在汉书中,也不禁道: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 古人的礼法,自有他的体系。认为(顺读而过即可,后面有解释):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能“节”而没办法“绝”,退而求其次,进行节制,不致泛滥。) 礼、乐是礼法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手段达到礼法的作用。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无财之嘉奖,无声之欢呼) 古人的智慧在这里体现,畏敬、和亲这种难见难形的情态和心理的表达,通过跪拜、歌咏得以实现,得以节制人情。 理论讲完了,在具体举几个例子: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后人加以拓展,认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这更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不禁也要像圣人孔子那样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再就不罗嗦了,我们一起去看二十四史吧。一部二十四史,朝代的更迭兴替,也是礼制的一次次破坏,法律的一次次滋彰。在近代民国高僧也不禁在回信中说道,人情如水,礼法如堤,去礼法之堤 ,能不人欲横流乎。人欲既横流,礼法务力去。人欲横流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礼法碍事,务必要去除才痛快,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 “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的看似悖论,却是人生经历过后的真实现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故事典故? 路遥和马力是两个好朋友,路遥的父亲是一个富商,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两人虽然是主仆关系,但是关系非常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路遥因为家里有钱,不愁没有老婆,但是马力,家里贫困潦倒,没有人给他提亲。 终于有一天,有人给马力提亲了,马力开心,但是彩礼贵,马力没有钱,他去找路遥帮忙,路遥说借钱可以,但是洞房前三天,我替你,马力不想一辈子光棍,只能同意。 无比煎熬的三天过去了,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却没有任何喜悦,蒙头就睡,新娘子很奇怪就问,你为何前三夜通宵读书,今天却蒙头大睡,听到这,马力方知原来路遥一直在跟他开玩笑,说不出的又喜又恼。 从此马力发愤苦读,经过努力,他终于考取了功名,并在京城做了大官,而路遥呢,无奈世态无常,家道中落,决定进京寻找马力,看是否可以得到资助。 马力见到路遥很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只字不提怎么帮他,路遥一气之下回了家,一进家门,看见妻子抱着一具棺材痛苦,家人看到他吓了一跳。 原来马力送来棺材并告诉她路遥在京城得了重病,无效而亡,路遥听到后更加生气,一气之下用斧头将棺材劈开,竟然发现里面全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马力不是负心郎,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其实两人都在默默为彼此付出,懂你的人不需要多说,若你有这样懂你的朋友,请你一定珍惜。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