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桥的历史和故事(成都桥的历史和故事简介) 2024-09-29 14:06:54 0 0 成都武成门桥的历史? 历史上,成都曾是一座水网遍织的水城,并不是现在这般一马平川。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座座大桥小桥因水而建,城也因水而兴。 1914年,成都东边城墙处,新开了一道城门,叫“武成门”。 有说源于当年守备成都的都司衙门(相当于警备司令部或公安局)均在城中,这一地段因设有武装分理机构为城防所用,故称此门为“武成(城)”。 也有说,因建此门时,成都不太平,故取《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即秦晋之好的由来)的“成”,来寓意企盼和平,故“成”并非“城”的谐音。 实则两者合一,倒是解释清楚了“武成”之意——在那个动乱年代,城内武装守防,以期保一方安宁和平。 城门建成后,成都人为了区别于原来的老东门,就习惯性地称它为新东门。 当时的成都,东西南北要塞底各有城门楼,城门楼下就是护城河,唯桥可连接城内城外。于是,1915年,市政当局决定在武成门外修建一座石拱桥,因诸多原因,该桥建成已是1927年,并因“新东门”之名又被称为“新东门大桥”。 相关资料称,该桥是民国时期在府河上修建的唯一的一座砖石拱桥。 1947年此桥又因洪水被冲毁,1949年复修,1970年改成钢筋混凝土桥,1997年,成都市地名委员会才将它正式命名为“武成门桥”。 武成门桥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配套,同时也成为当年东郊与成都城中心沟通的重要桥梁,更为今后玉双路全线按规划形成打下了墓础。 成都东门大桥的历史? 成都东门大桥川军雕塑,纪念出川抗日的英雄烈士。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典礼。一个普通人塑像,一个代表着全中国不屈服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川军魂兮归来,永留故地。老兵由此不死,英雄哪怕无名。 成都府志九眼桥历史? 400多年前,时任四川布政使余一龙主持修建了一座名叫宏济桥的石桥。200年后,这座横跨锦江的九眼石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并被当时的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名为九眼桥,于是叫了200年的宏济桥一夜变成了九眼桥。 又过了200年,到了1988年,紧挨着九眼桥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座半互通的立交,被命名为新九眼桥。新九眼桥接过了主要的交通功能,旧九眼桥则被各种小贩占领,成为热闹的市集。 1992年,旧九眼桥被拆除,从此锦江上只剩下一座九眼桥。 九眼桥北面一环路外侧的一大片区域,至今还以宏济为命名:宏济路、宏济中路、宏济上路、宏济新路,它们忠实地坚守着九眼桥400年前最初的味道,一直不曾改变。 时至今日,九眼桥在成都人的称谓中早就不是代表一座桥那么简单。从区域划分来看,九眼桥所跨锦江两岸的大片区域都被笼统地称为九眼桥,它们包括南岸的川大望江校区、致民路沿线一直到十二北街,北岸的合江亭、水井坊、牛王庙、宏济路、莲花社区,再沿顺江路一路南下至二环。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九眼桥一带都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上船,从外地水路而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九眼桥河岸两边挤满了靠水吃水的苦力、船工、商人和小贩,锦江则一日复一日地滋养着这几乎是成都最低层的温暖。 也许是因为九眼桥历来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1984年,成都市第一个劳动力市场在九眼桥桥北头开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浸透,大量年轻农民工离开故土向城市挺进,而九眼桥往往是他们抵达这个城市落脚的第一站。他们睡眼朦胧地从火车北站涌出,坐上27路公交,还没来得及细看这座城市的风景,就开始在九眼桥劳务市场寻找自己的未来。 攀枝花荷花池大桥传说? 攀枝花可以说是桥之城,整个城市都是由桥连成,荷花池大桥只是其中之一。荷花池大桥是一座跨越金沙江的公路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因其北岸是东区弄弄坪片区向阳村街道西部的荷花池,所以得名荷花池大桥。大桥连接了钢城大道和金沙江大道。传说有荷花池大桥辫子女孩的故事 成都十二桥怎么来的? 十二桥烈士墓位于成都市十二桥西门外文化公园内、二仙庵侧。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30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通惠门外十二桥附近。烈士中有共产党员杨伯凯、张大成、徐海东等,民主同盟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于渊、方智炯、徐茂森及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学生余天觉和毛英才等。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