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人物故事-元朝历史人物故事大全图 2024-10-07 19:02:57 0 0 元代白朴真实故事 白朴的故事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和诗人元好问十分交好。在当时,白朴的家庭十分幸福美满,家境优渥。白朴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白朴出生没有多久,南京已经被蒙古军所包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朝的一位重臣,每天为国家的存亡而四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白朴母子。后来,蒙古军决定炮轰汴梁城,白华和皇上渡河而走,不得已把妻儿留在汴京,蒙古军攻入城后,抢劫了很多东西,在这次战争中,白朴母子走失了。幸亏元好问将白朴姐弟解救出来,将白朴姐弟带入他家抚养。后来,白朴的父亲投靠了元朝,元好问知道后,便将白朴姐弟带去还给了白华,白朴父子相见抱头痛哭。 政治稳定后,白朴和父亲也安定下来,白朴听从父亲的指导,安心做学问。而白朴在诗歌等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期间有人提拔他做官但是白朴都谢绝。白朴一生最恨蒙古军的恶行,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以抒发自己对蒙古军的憎恨之感,这也是白朴不为官的理由。白朴决定寄情于山水之间,白朴一生行走在祖国的山河之中,他以景观为创作基点,写了大量的诗歌、小令、元曲等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白朴的杂剧代表作,通过描写曲折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 元史大家?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元代三库故事? 顺治初年,在户部署衙设置后库,置郎中四人,员外郎二人。十三年,分建三库,改后库为银库。缎疋库在东华门外,即旧里新库。颜料库在西安门内,即旧甲字库。 康熙二十九年改定员外郎员额为三库各一人。 雍正二年(1724年)增设员外郎,三库各一人;另外增置大使,三库各一人。 乾隆三年(1738年)增加银库大使一人;并增设档房主事一人,稽核档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初六日,监察御史吴鸿甲奏请裁并三库;四月十四日上谕:“三库积弊已深,库书、库丁弊端尤甚,亟应实力整顿,著如该部所奏,即将三库集中等缺裁撤,凡库书、库丁悉数革除,一切收支事宜统归户部堂官一手经理,以专责成,毋庸另派三库大臣管理。”正式裁撤三库衙门以及所属各级官员,银库改直属于户部。 元代的张姓名人? 张起岩(1285—1353),字梦臣,山东禹城人,元朝第一位“左榜”状元,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左榜”是元代专为汉人、南人设的科举考试,难度大于专为蒙古人、色目人设的“右榜”。元延祐(1315)年,张起岩中“左榜”进士第一名。 张起岩幼时勤奋好学、嗜书如命、聪颖过人,7岁即通四书五经,善诗词。他曾对父母说:“吾宁可一日无食,不可半日无书。 ”16岁便学有所成,被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张起岩19岁那年,元代科举首次开考,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第一名,不仅是元代汉人中第一名状元,也是元代唯一的山东籍状元。 张起岩历任侍御史、燕南廉访使、监察御史、翰林承旨等职务。他外和中刚,有“元代欧阳修”之誉。任监察御史时,张起岩敢于抗言直谏,因言辞过激而获罪。 “弹劾罪官,议论朝政,是御史的天职。如果因尽职而获罪,则会使风纪解体,忠良寒心。 ”最终皇帝被他的勇气所折服,给他官复原职。 担任燕南廉度使时,张起岩严厉打击放高利贷的富绅豪强,为平民百姓出了怨愤之气。他还抨击封河神为侯爵的迷信活动,并疏通河道、修堤筑防,博得了百姓的赞誉。 张起岩才思敏捷,文字洗练、优美,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作品。他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诗词碑刻,济南舜园中还保留着至治三年由他撰写的碑刻。他又是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曾参与撰修了泰定、元历两朝实录,史料翔实、立论精当。 张起岩一生苦读不缀、善诵精撰,既熟悉金、辽典章故事、又知晓宋儒道学原委。至正三年三月,元顺帝下诏撰修辽、宋、金“三史”,任御史中丞的张起岩和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成为“总裁官”。到至正五年十月,“三史”定稿,张起岩对此书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得到宫廷内外的一片赞誉。 至正八年,元顺帝又下诏撰修功臣、后妃列传。以学士承旨张起岩、学士杨宗瑞、待讲学士黄瑞为总裁官。张起岩对各方面来稿不论作者地位高下,一律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整部史料据实审定,精益求精地完成了编撰使命。 乐善好施留美名 在史书编撰过程中,张起岩不为权贵所左右,不偏袒任何一方,表现出一名史学大家的风范,传为佳话。 “三史”编撰结束,皇帝为他授勋加爵封“文穆公”。但张起岩当时已65岁,于是辞官退职,告老还乡。 张起岩身居高位、历任显职,但始终不忘尽孝,父母的衣食住行,事事亲自过问,同胞兄弟读经习文、成家立业都悉心指教。他虽在京城为官,但对亲眷关怀备至,在故乡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张起岩生活相当节俭,一生爱吃素食,却时常把节省下来的俸禄用于周济师长故交、同族兄弟。本族的一位堂叔,家贫如洗,死后亲属无力发丧。张起岩获知此事,从置办寿衣、购买棺木到发丧出殡等一概包揽。本村街坊四邻家中有难,张起岩也尽力接济。到至正十三年,68岁的张起岩因病辞世时,家中“廪无余粟、宅无余财”。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