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的历史故事_关于曾的历史 2024-10-09 18:28:17 0 0 谁知道临武曾探花的故事? 曾朝节呀! 曾朝节(1534—1604):字直卿,号直斋,湖南临武县城南曾家山人,明朝人。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病逝京都,享年七十,赐太子太保,谥“文恪”。“殿试一甲三名” 就是“探花”。“曾探花”就是由此而来的。 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孙思邈(541年出生,卒于682年,不过对于年龄说法不一),陕西省铜川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其所提出的“养生十三法”流传后世,享年141岁。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幼年的孙思邈天资聪慧,7岁能够背上千字的文章,其中对于老子、庄子的学说颇有研究,就连西魏大臣孤信都称其为“神童”,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体弱多病,所以需要经常看大夫,家里为了看病花费了不少钱财;18岁时,孙思邈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治病救人多所济益,哪怕在国子博士这样的高官的诱惑下,依然一心致力于医学,后隐居太白山,认真研读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唐高宗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立著。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胎十月但却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再加上太医医治后不见好转,唐太宗心急如焚,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召孙思邈进了皇宫。在古代,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太医大都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不过大家心里还是有一些怀疑。 不久,孙思邈吩咐宫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他向唐太宗表达了自己的志愿,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药王医龙 一日孙思邈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也记不起来到底是那哪户人家。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孙思邈只好随他一同去。 少年请孙思邈入内,主人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感激道长。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才保全性命。”请孙思邈进入内堂。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孙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过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才知道,原来这是泾阳水府。主人也就是泾阳龙王,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 作为报答,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说:“道长对金钱毫不看重,那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后来孙思邈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 一针两命 一次,孙思邈从山上采药回家,路上看见有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正哭着的老太婆。孙思邈赶上前去问:“老婆婆,棺材里是什么人?”老太婆说:“是我的女儿,刚死了几个时辰。”孙思邈说:“请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老太婆听后,立即问:“你是医生吗?她是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婴儿生不出来,却把她缠死了,难道还有救吗?”“可以试一试。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还有希望!”孙思邈说。 老太婆听后,马上叫抬棺材的人一齐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仔细摸了摸“死者”的脉搏,感觉到还在微弱地跳动。于是他赶紧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她扎针。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睁开了双眼。孙思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的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 养生十三法 在当今时代,游戏、办公中很多离不开手机和电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很容易对眼睛、颈椎等身体关节造成损害。据史料记载,孙思邀一直活到 141 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医生。它是怎样拥有长寿的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每天都会会做的养生十三法,这套养兰彗去不但能够延年益寿,而目以寸于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每天了解一个人 重耳胼胝的故事? 重耳拜土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各国;重耳流亡到卫国时,无人接待重耳一行人;重耳饿得厉害,正好看到庄稼人在田边吃饭,便向他们讨吃的,结果农民拿了块泥巴给重耳;重耳大怒,其臣子安慰重耳说,土象征着土地,这表示是农民对他的臣服;于是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去往齐国了。 曾母啮指曾子痛归的典故?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子弟.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母孝顺.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从古至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实例有什么? 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说有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 听到秀才的话,我们都觉得他太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1930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死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情况,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鉴于当时大部分普通战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教条主义这个词不容易理解,毛泽东就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本本主义”。这样通俗易懂,这个变化本身就表明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典范。所以,本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条主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都是教条主义错误的典型例子。 那么什么是经验主义呢?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又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了半天,也没有能够站起来。它绝望了,索性躺在水里休息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驴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子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庆幸。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它想。于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变轻了,便要站起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头驴子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子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条主义夸大了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从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 有一位家长曾经和我探讨他的儿子为什么小学时成绩很好,可是进入中学后成绩就不行了。于是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对他的学习进行观察。结果我发现,原来他小学时基本不大听课,靠自己的聪明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进入中学后,他继续小学时的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中学的学科比较多,这样的方式就不能掌握知识,于是成绩就直线下滑。 在中学时代,许多同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靠老师的布置、检查和督促得到的,他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松散的管理方式让他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于是他在大学里变得成绩非常一般,大学毕业后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发展,所以他平庸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嘲笑驴子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那头驴子啊! 思考: 猎人的誓言 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猎,出门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鸡。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结果还是空手而归,后悔过后,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晚上他又空手而归。 后来,这个猎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