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历史故事出自_围魏救赵历史故事出自哪里 2024-10-12 16:18:51 0 0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的来历? 你好,《围魏救赵》是一个历史典故,也是一种成语,它的故事来自于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事件。 故事背景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崛起,逐渐成为六国之首,力图统一天下。当时,秦国的主要敌对势力有魏国和赵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魏国和赵国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决定共同对抗秦国。 赵国的国君赵王派遣大将军廉颇率领军队进攻秦国,而魏国则借机进攻赵国。秦国的秦王为了防止赵国的进攻,派遣将军白起率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在此危急时刻,赵国的国君派遣了智勇双全的李牧将军前往魏国求援。李牧带领魏军迅速赶到赵国,并且帮助赵国击退了秦军的进攻。 在此之后,李牧带领赵国和魏国的联军,成功地解围了邯郸,击败了围攻赵国的秦军。这一事件被称为“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表明,在危机时刻,两个敌对势力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围魏救赵”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危机时刻,通过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 围魏救赵的故事是什么?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拓展资料 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林之战。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1] 中文名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1] 近义词 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奇制胜、虚虚实实、出其不意[6][1] 注音字母 ㄨㄟˊ ㄨㄟˋ ㄐㄧㄡˋ ㄓㄠˋ[1]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1]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