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详细历史故事,魏国详细历史故事有哪些

曹魏古城的历史故事?

潘茂《九锡文》载:“遂建许都,造其京畿。”扩建城廓,修筑宫殿,遂称“许都”,位于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东北至城角徐,西至今营王村西、南至城南董村北、北至城后徐、门道张村北、城后董南、门道张南,故城遗址上座落着盆李和甄庄两个自然村。距今许昌市稍偏东南36华里。在东西南北每边长约15-20华里,占地500余亩的城池,以及城垣轮廓线依然清晰可见。

“虏掘破许昌城”《宋书,索虏传》《资治通鉴》载:景平元年(423年癸亥岁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这里的“许昌城”就是三国时代的许都。从此,这座帝都被化为灰烬,仅留遗址。而周几则成了毁坏名都的千古罪人。

古代魏国最有名的故事?

最有名的故事是魏文侯守信。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主角是魏国的第一个国君魏文侯。有一次,魏文侯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去山林打猎练兵。然而,在约定的前一天,魏文侯在参加完宴会后,发现天下起了大雨,而且雨越下越大。尽管面临这样的极端天气,魏文侯仍然坚持要亲自去告诉管理山林的人打猎练兵取消。他认为,虽然打猎练兵因为天气原因无法进行,但信守诺言同样重要,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告知对方这一变化,并亲自向对方道歉。这个故事展现了魏文侯在极小的事情上都信守诺言,这种诚信行为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与爱戴,也是他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魏文侯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诚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1。

三国演义魏国人物特点与故事?

三国演义中魏国人物的特点是政治家才能出众,但多数人性格狭窄,功利心强,不忠于朝廷,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曹操是魏国的缔造者,他雄才大略,善于运筹帷幄,但也残忍无情,难以信任。司马懿则是魏国的继承者,他机智过人,对抗孙权、刘备时立下汗马功劳,但对曹魏的统治充满野心,最终篡位建立晋朝。其他魏国人物如张辽、许褚、郭嘉等也都有各自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才能。

曹操的历史故事?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

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

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

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

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

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

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儿童著名历史故事排行榜?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一: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二: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三:感动杀手的人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

  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

  这个杀手叫锄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

  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

  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四: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经典儿童历史故事篇五: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

  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