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讲述历史全集故事-孟轲讲述历史全集故事视频 2024-10-15 18:40:30 0 0 孟母三迁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分析孟子的说理步骤和技巧? 一部《孟子》不过三万五千余言,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的扛鼎之作。本文拟就孟子阐明义理的语言艺术摭拾几片贝壳。 一、台阶术 要让听者理解某种现象,认识某个道理,必须为听者铺设思维前进的道路,循序渐进,就像登百尺高台一样,拾级而上。如果躐等,就会导致认识断层,从而妨碍说理目标的实现。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主张施仁德,劝农桑,薄赋役。他四处劝说君王要勤于政事,善待民众,而不能醉心个人享受。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出游楚国,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等他回来时,他的家属却在挨饿受冻。对于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好他的下级,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消长官的职务。” 孟子又说:“假如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听了面红耳赤,不敢正视孟子,并转移了话题。 孟子从交友之道说起,获得齐宣王认同,登上第一级台阶;次及部门长官的政务,引齐宣王跻上第二级台阶;最后提出议论中心,使齐宣王不得不在内心赞同,虽然他口头上不愿表态,从而达到规谏国王的政治目的。 二、例证术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节。但也不是说拘泥礼节超过一切,而可视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拿饮食、婚姻的重要方面与礼节的轻微细节作比较,那么饮食、婚姻重于礼节。又如“男女授受不亲”是一条儒训,如果嫂嫂掉进井里,做兄弟的也一定要援手以救,否则就是丧失人性的野兽了。 有一个任国人对孟子的学生屋庐子说:“如果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礼节去行事吗?如果按照迎亲礼,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亲礼,便会得着妻子,那一定要行迎亲礼吗?” 屋庐子茫然不知所对,转而求助于老夫子孟轲。 孟子认为要这样答复任国人:“扭转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着吃的,那你会去扭吗?爬过东邻的墙去搂抱女子,便得到妻室;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室,那你会去搂抱吗?” 孟子并不直接回答任国人的诘难,而是举出两个例子让任国人判断,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应当根据礼节来待人处事,决不能违反礼节,任意胡作非为,干出伤天害理之事。 三、譬喻术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是我需要的;义,也是我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孟子主张性善说,把“义”看作是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 所谓譬喻,就是用人们理解的东西来比较人们不懂的东西,从而使人由不知到知,由肤浅之知到深刻之知。鱼是美味,人人可得而食之;熊掌是佳肴,比鱼贵重许多,而且极难得到。孟子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与先他近百年的孔子的“杀身成仁”理念一脉相承。这一观念两千多年来历久而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舍己为民,捐躯为国的动人篇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不字字珠玑,光华灿烂!谁能说这与孔孟提倡的“成仁取义”的学说毫无关系呢?尽管不同的时代对“仁义”有不同的理解。 除此之外,孟子的说理艺术还有淘金术、弹簧术和引用术。淘金术也叫归纳术,先列举大量的个别事实,然后从这些事实中抽取出一般结论,如同沙里淘金一般。弹簧术则以退蓄势,伺机而进,先肯定对方观点,作出退步,嗣后巧妙否定,使对方放弃原有观点而接受自己的观点。引用术是孟子广泛援引历史材料和《诗经》等著作中的诗句,表达或证明自己的见解。各种语言技巧,运用自如,收效显著。 孔孟故事名称? 仁者乐山——孔子故事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弟子子张希望进一步弄明白,于是问道:“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 孔子指着泰山说:“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耸立着.” 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 孔子答道:“就在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长着,鸟兽繁殖着,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生产着.” 子张说:“每个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吗?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 孔子说:“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与从本心出发去做事不一样.高山,生产了财物却并不认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可以来采用;风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成为雨露来滋润万物,使万物获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这才是仁者喜欢山的根本原因.” ———————————————————————————— 孟子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和孟轲是不是一个人? 是的。 孟轲(公元前372一公元前289)被世人尊称为孟子,享年80多岁,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仉氏抚养,从小在乡野,离基地较近,影响孟子读书,孟母三迁,最后与学官相邻,使孟子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学习中断,孟母以断机杆的方式启发教育孟子学习知识要有持久性,从此孟子努力学习,终成一代名儒。 他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