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蒙自历史故事_蒙自的历史事件

蒙自绿翠潭传说?

绿翠潭由来的传奇故事很多。下面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当地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貌美的彝家俊男美女非常相爱,男的叫宝奎,女的叫倩儿,他俩相恋后整天形影不离,共同出入在田地间和歌海里,他们俩过着甜言蜜语的幸福生活。宝奎唱道:“金银花开黄晶晶,韭菜开花同条心;千个万个我不爱,单爱倩妹一个人。”倩儿回唱道:“康妣花开遍地黄,人间山歌唱不完;天下男儿千千万,唯有宝奎是我郎。”

  一天,宝奎突然生病卧床不起,倩儿日夜守护、煎药熬汤、端水喂饭。那知宝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不畏艰苦四处求医问药的倩儿,感动了一位有名的医官。医官诊断说:“此病需要鲜新竹笋配制服药,方能凑效”。倩儿听后,急忙向官打了招呼便提着柴刀外出找笋。

  谁知倩儿这一出去就音讯全无、连续许多天没有回家。原来倩儿为了救治情人,翻山越岭、觅遍山涧树丛,披荆刺、全身皮肉受伤地奔波了不少地方。在她出去的第三天下晚,心力憔悴的倩儿找到一块凹地时,忽然眼前一亮,看到对面岩石下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竹笋。倩儿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目光,恨不得一下把竹笋拿到家中治好心上人的病,可是当她砍下一只竹笋的瞬间,笋桩里喷射出一股凶猛的清水,这水越喷越猛,越涨越深,倩儿见势不妙,就抱着大笋转身往外跑、跑呀跑、跑呀跑……。

  可怜的倩儿再也坚持不住饥饿和劳累的痛苦,到了一条大埂处一下子脚瘫手软、便爬在离凹地出口二丈多的地埂上再也不动了。说来也怪、那股紧跟倩儿的喷泉虽然凶猛吓人,但倩儿爬到哪、水就跟到哪,却一直只淹没着她的脚掌。等倩儿清醒过来睁眼看时、手中的竹笋不见了,于是转头向那凹地深处望去、此时原来的凹地已经不存在了,眼前出现了一个“大水塘”,显得荫深恐怖。

  倩儿想,心爱的人病得不省人事,那位医官还等待竹笋为病人治病,可现在却又不见了竹笋。这怎么办呢?真是越急越想,越想越急,看着深不可测的大水塘,倩儿不由得悲伤流泪。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哭得那么伤心、哭得那么凄凉,哭声从这一山传过了那一山,从这一村传到了那一寨。惊醒了十里开外夜梦憨睡的乡亲们。

  就连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宝奎,也被倩儿的哭声惊醒,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硬撑着身子拖着医官使劲地顺着倩儿的哭声方向找去。走啊,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终于找到一个凹地口、此时熟悉的声音更近了。只听哭道:“老天爷呀、您为啥这般残忍、求求您快还我的竹笋、还我的爱人来吧……”。

 

蒙自南湖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南湖位于蒙自县城南,总面积41万平方米。0.41平方公里。最初这里是雨水汇合成的小泽,又名草湖。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在湖中堆积成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公署内竹秀林幽,鸟语花香,一个个精巧雅致的亭台楼阁隐于翠绿丛中。公园内终年杨柳依依,四季碧波粼粼,景致有如仙境。从前,当地的文人学士常喜欢到这里吟诗作赋,发奋苦读,故又称“学海”。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起源于这里。

过桥米线的故事?

相传清朝年间,有一个书生独自住在云南蒙自县郊外湖心岛上的书斋里苦读。他贤惠的妻子每天将一日三餐送上岛,助其备考。

一日,妻子烧鸡汤、切肉片、备米线,顽皮的孩子却将肉片扔进锅中。妻子迅速捞起肉片,却意外发现肉片被烫熟了,并且更加鲜嫩可口。于是赶紧备好餐食给书生送饭。谁料妻子由于操劳过度,在过桥时晕倒。

书生赶来后唤醒妻子,夫妻二人发现鸡汤由于受到浮油的保护仍然滚烫。书生觉得这一天的米线格外好吃,便为之取名“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不仅承载中华美食之名,也有其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书生为梦想寒窗苦读的奋斗史,”毕竟,这世间,唯有爱情与美食不可辜负。

过桥米线的由来,和典故?

过桥米线的由来及故事如下:

由来:

古时候,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一每天,他的妻子从家送饭给他吃。秀才很爱吃米线,但因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妻子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因路远时间长而凉了。

一天中午,妻子念其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忽然有人来叫她。待她急急忙忙办完事情回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尝了一下,发现鸡汤还热得烫嘴。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鸡汤里一烫,随即捞出放到碗中。秀才吃后十分满意。

以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有的还将切得薄薄的生鱼片、生肉片放入汤中余熟,再夹米线和菜就汤吃,更增加了过桥米线的风味。

故事

“过桥米线”始于清朝。相传清光绪年间,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名叫张浩的秀才为了赶考住在这里攻读。她的妻子每天从家里送饭给他吃。

秀才很喜欢吃米线,其妻常为他做米线吃,但因离家较远,而且还要过一长桥才能到达小岛,饭菜送到时已经凉了。一天中午,她煮了一只鸡和米线一起入罐再炖,汤面浮了一层很厚的油,准备送给丈夫吃。她刚要出门时,突然晕倒在地,待到醒来,日已偏西,她用手摸汤罐还是热烘烘的,连忙送去给丈夫吃,鸡汤和米线仍然是热的,丈夫吃了很满意。

究其原因是因为鸡汤被厚厚的一层鸡油覆盖着,保住了热气。其妻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又把猪肉片、生鱼片等放入汤中汆熟后,和米线一起入罐保温。这样秀才就能常常吃到热米线了。“过桥米线”由此得名。

后来,建水县李马田锁龙桥外有一米线馆,收集和总结了当地群众食用米线的各种烹调方法,采用汤汆米线法,很受群众欢迎。人们常常相约过锁龙桥吃米线,这样“过桥米线”就更加广泛流传开来成为闻名中外的菜品。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