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处世之道_历史故事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2024-10-19 09:16:02 0 0 资治通鉴8条为人处世智慧? 读历史,必少不了《资治通鉴》与《史记》。 “史学双璧”之一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这部由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编写的史书,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既讲述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经验总结,以及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所以,《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 今天,我们特意精选其中8句,一起来学习,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1.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巨鹿之战中,项羽将渡船沉于水中,捣毁做饭用的锅灶,每个士兵仅带三日口粮,誓死与秦军血战到底,最终大败秦军,这就是“破釜沉舟”故事的由来。 项羽一心追求成功的勇气无人能及,他能力虽超群,但缺点也很致命。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嫉贤妒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身边矛盾重重,没人能帮助他,最终导致失败。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 因此,学会聆听,你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 2.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人人都爱听夸奖自己的话。正常来说,一个人被批评时,心里是不痛快的。 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感觉自己做得完全正确,二是怕面子过不去。 《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也体现在面对批评时的态度上。 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格局越大的人,在听到批评时越是能够虚心接受,越是可以“闻过则喜”。 只有真心对你好的人,才会批评你。如果有人还愿意冒着吃力不讨好,还被你嫌弃的风险,来敢于指出你缺点,敢于批评你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3.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真心希望你好。一些违背人之常情的好,往往是别有所图。 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此得意忘形,这时危险就在其中孕育了。 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往往对你并不是真的好,只是你身上有他所需要的利益。 一旦你的利益落到了他的手里,可能便会翻脸不认人了。 孔子讲:“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这就是小人,嘴巴甜,心里坏。 4. 腹心未平,难以图远。 【译文】心腹的祸患没有平定,就难以谋求远大的计划。 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向孙权建议说:“现在山寇依仗深山老林经常出来作乱,要想平定天下,必须先消除这些隐患。”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正赶上丹阳土匪发动叛乱,还煽动山越人一起闹事,孙权便派他前往镇压。 陆逊迅猛出击,很快把叛乱平定下去,并在丹阳、新都、会稽三郡选精兵数万人,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凡是他所到过的地方,全都太平无事。 所谓“攘其外必先安其内”,解决矛盾的时候,必然是先除“内忧”,再除“外患”,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小家庭,都是如此。 若是家中没有应有的和气,处理起外务来也肯定是分身乏术,无从下手。 一家人如果勾心斗角,争吵不停,搞得整个家乌烟瘴气,这个家便离衰落不远了。 5. 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 【译文】倚仗自己身份的高贵蔑视人,人家永远也不会服气;靠着自己的权势欺压人,人家永远也不会心平。 这是宋文帝刘义隆教导其弟宰相刘义恭的话。蔑视、欺压,是对人精神人格的一种侮辱,这是任何一个稍有自尊心、稍有骨气的人所难以接受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如此,领导亦如此。 自己做得不好,却一味强压要求别人做好,结果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被人厌恶和耻笑。 曾国藩讲:“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别管位置再高,总有下台的一天。在台上时耍的威风,只会吹凉走后的一杯“凉茶”。 6.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显然,在孔子看来,犯错是难免的,知错难得,重要的是能够切切实实地改过、补过。 现在很多人都爱讲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是道理错了吗?当然不是!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就是不愿意去改正;明明嘴上喊着要干一番事业,但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了……这是很多人的通病,也是平庸与优秀的分水岭。 王阳明曾指出:“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也。” 有悔过之心,更要有改过之行,如此方为天下之大勇。 7.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译文】做事要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做事时的站位,二是做事的路径方向。 唐太宗在《帝范》中有言:“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你标准高,达成的目标才可能高;你要求严,得到的结果才可能好。虽然不是什么样的标准就一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却一定是正相关。 如果不断放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得到的结果就只能是越来越差。 所以,做事的站位一定要高,难点被攻克了,简单的地方自然不在话下。 西方有个“木桶效应”,说的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木板里最短的那一个。 人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个人或者单位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块”,都应该考虑尽快把它做长补齐,否则它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一件事而毁了所有的努力。 8.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译文】勇略使国君受到威压,自己的处境就危险;功绩超过天下所有的人,他就无可奖赏了。 汉高帝四年,韩信灭齐,又杀楚大将龙且,项羽震恐。 刘邦派使者催促韩信进兵攻项羽,项羽派使者以三分天下为诱饵说服韩信与楚联合。 韩信谋士劝韩信背汉与楚合作,说了上面的话。韩信不忍背汉,自以为功多,刘邦不会夺取齐地,拒绝了谋士的建议。后来韩信遭迫害,果然应验了谋士之言。 人生的智慧不过六个字:懂分寸,知进退。 《左传》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其实,知所进退,何止是“军之善政”,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在几乎一切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知所进退。 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在于能否把握住进退之间的“度”。 该进时犹豫,便会失了机遇;该退时贪恋,定会惹来麻烦,甚至灾难。 激流勇进是勇气,急流勇退是智慧。 在适合的瞬间选择放下,不贪恋、不放纵,放下沉重的名利,反而得到快意的人生。 历史人物事迹及启示?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5、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7、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诸葛亮宽以待人的事例?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他的待人处世之道一直备受后人钦佩和学习。以下是一些诸葛亮宽以待人的事例: 1. 待人宽厚。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在长时间的征战期间,对手下的军士待之甚厚,常常亲自前往厨房,检查食物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对病残将士不计前嫌,以高额抚恤金或重点安置,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2. 以德服人。诸葛亮曾在《后出师表》中表达了“仁者,不以成人之恶而自成也”的思想,即用道德说服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回心转意,改过自新。 3. 平等待人。诸葛亮明确强调“人心平等”,不论身份、贵贱,都要平等对待,不偏袒上级和权贵,而是以公正、公正的标准评价和处理事情。 4. 做事公开透明。诸葛亮常常向上级汇报工作,并接受下级和民众的监督,让大家了解工作的结果和情况,从而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公正,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5. 以智慧解决问题。除了以仁德待人外,诸葛亮还常常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缠绕复杂的问题。例如,他设计水淹七军就是一次成功的计谋,最终挽救了危机。 这些是关于诸葛亮宽以待人的一些事例,他的待人处世之道也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做人贵在大度的历史人物故事是谁?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为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进来的,让你遮着了,赶快挪开!”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桌子。 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吵闹人吗?”曾国藩听了就低声默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是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反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别人呢?”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纷纷替曾国藩抱不平,但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像无事一般。 “岁月如飞刀,它刀刀催人老”,怎么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练自己? 一、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不能游手好闲的,什么都不做的话,内心不但空虚,还浪费自己的光阴和青春,有了自己的工作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变的充实,而且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的工作的经验还有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二、多看书和阅读 平时有空的时候要多多看看报纸还有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书籍来帮助自己成长,增加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通过阅读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对自己好一点,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四、多交朋友 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能就只有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是给别人一个机会,多和别人沟通交流,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还可以让自己学会很多相处之道或者是是为人处世。还能交到知己。 五、可以参加一些培训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去参加一些培训,不单为自己的工作提高更号的条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的提高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六、去旅游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去旅游增长自己的见识,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全身心都得到释放,可以让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可以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一些乐趣。 好好做,尽量充实自己,只有自己超忙碌了才会有进步。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