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即毛泽东思想里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1949—1956年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点)

知识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从1949年~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一)经济成分:

1、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2、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过渡性质)

3、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是过渡性质)

(二)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道路 vs 资本主义道路

2、工人阶级 VS 资产阶级

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2、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剥削工人(是要消灭的)

2、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知识点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

(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二)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改造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平赎买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难点)

知识点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化三改)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按劳分配)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步骤: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3、方法: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注: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的社会改造基本完成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1、第一阶段:四马分肥(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2、第二阶段: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3、第三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

知识点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在公有制经济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3、急于求成(虽然有失误,但不能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首先在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点)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标志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明了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简称:54宪法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依据:通过马列主义和实践的证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对国内情况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对马列主义的丰富

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