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故事典故? “孝”字为什么是这么写的?——百善孝为先的几个典故 2024-09-17 06:25:57 0 0 孝字,上下结构,上为老字的上部,下部是一个子,就像儿子把老人扛在肩上行走。这就是汉字的奥秘和无穷魅力所在——一个字的结构往往包涵了其含义。所以《说文》讲"孝"字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经·圣治》里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也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深远意义。 以下是关于孝行天下的几个著名典故。 郯(tán)子鹿乳奉亲。出自《二十四孝》故事之第五幅。 郯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的父母老了,患了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少年郯子便四处寻求,始终得不到。他见父母日益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取鹿乳,终于取得一些鹿乳,可以带给父母喝。从此郯子每天都用这个方法来取鹿乳。 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突然碰到猎人打猎,猎人以为他是只鹿,张弓要射,就在这紧急时刻,郯子急忙站起来,脱下鹿皮,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完,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说:“郯子,你真是个孝子,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遇到你这样的人,我这里也有一些鹿乳,你带回家去吧。”邻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了眼疾。 花木兰替父从军。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大,免去她的欺君之罪,并且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就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黄香温席的故事。出自《三字经》,原文描述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在《二十四孝》中也有记载。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 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 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其子和曾孙辈都出了官至太尉的国家人才。 黄香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