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的典故—— 孔子学生时代学习礼仪的故事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孔子父亲)就去世了。颜徵在(孔子母亲)的娘家是曲阜大族,她于是携孔子与孟皮(孔子的哥哥)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对孔子后来的教育和成长形成很大影响。孔子年幼时,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孔子最初学习的是礼仪,一来是自小就喜欢,二来他少年时就开始做吹鼓手,多次见识了礼仪的场面。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礼仪的职业。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作一种行礼的游戏。这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颜徵在希望孔子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孔子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孔子向鲁太师学习礼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典礼的实行程序。这是孔子学礼的一个方面。

所谓理论加实践,孔子学礼的另一方面,就是实地参与,向有关人员请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气和,从不放弃。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学习对象的群体扩展得更加广泛。


不久,他好礼的名声就在鲁国国都传开了。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礼,甚至有父亲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当时,孔子才十七岁。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