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历史故事来源_清朝的历史故事来源是什么 2024-10-19 10:16:15 0 0 清朝的建立者到底是谁? 清朝(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后边清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追赶他。马跑得太累了,这个大青马就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就对这个大青马说,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这国号就叫“大青”,这个“青”和“清”是谐音了。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纯属传奇。 实际上满族人的祖先女真贵族曾建立“金”国,清朝的前身是“后金”(金政权的后继),姓氏“爱新觉罗”的意义是“金”。清皇太极改“大金”为“清”,是因为“清”用水作偏旁,而“明”字含火义,以清代明,犹如水灭火。因此推测是皇太极是利用迷信为自己夺取全国政权造舆论。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行学的创始人是孟子,而易学界则认为五行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一般认为五行:一曰水、二曰木、三曰火、四曰土、五曰金,它们之间相克相生。即“顺次相生,隔一相克”,水生木,而克火,依次类推。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壤能够吸收水份使之消失。 又认为:水能够滋润树木,木能够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够产生露水,金属溶化后会变成液体。 清朝原为金国,而明朝之“明”属火,火克金,努尔哈赤被袁崇焕打得大败,“焕”字也属火。后女真族改“满族”,金国改大清国,“满清”二字均属三点水,水克火(明),最后灭掉明。 从颜色和方位来看,也和五行对应,有五色五位之说。认为水属黑(北)、木属青(东)、火属赤(南)、土属黄(中),金属白(西)。同事们去北京,仔细观察故宫。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青色(绿),属东方木绿,属春,皇子居东部。 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灾。 满族及其先世曾建立过三个著名的国家政权:渤海国、大金国和大清国。关于渤海国和大金国的国号来源,史有记载,结论确凿,无可置疑。 渤海国原称震国。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震国王之名源自其父乞乞仲象拒受的唐朝所封的“震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大祚荣接受唐封渤海郡王等号,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关于大金国号来源,阿骨打(aguda)在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即皇帝位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大金之“金”乃女真语aisin的意译。而对于大清国号的来源及含义,《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均未作任何记载,只是后人有种种猜测而已。 婚姻的典故与由来? 人类婚姻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按照自然法则来说的话,就是异性相吸使的人类生命繁衍生息的活动。要说到婚姻吧,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形式,所谓的形式并不是仪式,而是婚姻的结合模式。 婚姻的起源是什么? 在原始时代便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其实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的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得哺乳类生命可以繁衍生息。人类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结合方式,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与地区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婚姻模式,以及结合方式。科学的意义上看的话,如果没有婚姻,很多血统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人们的优良繁衍。 从科学角度来看的话,如果没有婚姻,就会血统混乱,会不利于人类的优良繁衍,就好比如清朝的皇族。原始人类其实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必细说。 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去。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挺好的习俗。人后再后来进入了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的夫妻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婚姻制度。 婚姻的起源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婚姻产生来自于私有制,所以它一直与人的财产关系密切相关。由于男子又是私有制社会的主体,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财产,于是多数古代社会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抢婚与买卖妻妾等现象也源于此。由于私有制的财产由于血缘关系中的男性继承,为了保证血缘的纯净,所以就有了“处女情结”和对女子性行为的严格的约束。 当出现了部落与国家等社会组织之后,婚姻又变成了一种政治筹码。从部族的通婚,到国家统治者之间的所谓的“联姻”,都是试图通过婚姻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然被富豪家庭用于结盟和理顺财产继承关系。 综合看来,婚姻是自然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的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人类的婚姻发展史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杂乱性交时期、群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这便是婚姻的故事。 儒林外史来源?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