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的古称?
诸城是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
此地之所以称之为诸城,是因为民间传说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帝王是龙在人间的化身,所以诸城又称之为龙城,被誉为“舜帝之都”。
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东与胶州、黄岛毗连,南与五莲县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
诸城地名的演变历史?
诸城,是位于山东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地名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下面是诸城地名演变的历史:
1. 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城地区属于齐国管辖范围,当时称为“诸侯”,意为“众多的城邑”。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诸城地区属于胶州郡,名为“诸侯县”。
3. 唐宋时期:在唐朝和宋朝时期,诸城地区属于胶东路(今山东半岛东部地区),称为“诸侯州”。
4. 元明清时期:在元朝时期,诸城地区被划入胶东路的青州行省,称为“诸城路”。明朝和清朝时期,诸城地区属于胶东道,称为“诸城府”。
5. 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诸城地区被划入胶东道的诸城县。
6. 现代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诸城县一直沿用到1992年,时任山东省省长李铁映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将诸城县升格为县级市,即现在的诸城市。
总的来说,诸城地名的演变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行政区划的变化,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诸城在山东什么地方?
诸城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理位置属于山东半岛腹地。它位于青岛市和济宁市之间,地理坐标大致为北纬35°56′-36°41′,东经115°29′-116°28′之间。
诸城地处于山东半岛的内陆地区,北临济宁市,东南邻胶州市,西南与邹城市相邻,西部与平度市接壤。诸城市地势相对平坦,农业发达,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除了农业,诸城还拥有兴旺的工业,尤其是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该地还有一些景点,如著名的德化行宫、诸城溱湖湿地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总的来说,诸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活力十足,是山东省内一个重要的城市。
潍河历史名人?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刘鄩(xún,861-923),山东密州安丘人,五代时后梁名将,有“一步百计”之称。刘鄩死后,被诏梁末帝追赠为中书令,时年63岁。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
北宋时密州在哪?
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隶属潍坊市)。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年)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年),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山东密州任知州。任内曾作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诸城:
诸城被誉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发祥地 ,西汉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东武县,宋代为密州治所。境内有王尽美纪念馆、大舜苑、超然台、恐龙公园等名胜古迹。
诸城为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由潍坊代管,因传说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又称龙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
介于北纬35°42′23″至36°21′05″,东经119°0′19″至119°43′56″之间,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南与五莲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
扩展资料:
诸城历史: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出生于舜王街道诸冯村的虞舜,即由东夷人部落首领,被尧帝禅让为帝。境内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其中前寨文化遗址,即为一处部落文化中心。
夏商时,境内有“诸”国。
西周时,属莒子国封地,设娄、防、兹等邑。
春秋时,市境南部属鲁,北部属齐,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琅琊郡,归属琅琊郡。
西汉初年,诸城置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年),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年)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年),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年-271年),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年),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年),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年),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年),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年),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年),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
清泰三年(936年),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后晋亡,县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年),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