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摘要:老字号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挖掘它们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字号,感受这些经久不衰的名号的魅力和价值,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老字号的一种方式。接下来小编将给您介绍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百年老店的故事】中华老字号里的故事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1、全聚德烤鸭----引百名元首竟折腰
“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创始人为杨寿山,字全仁,河北冀县杨家寨人。清咸丰初年,聪明肯干的杨寿山到北京,开始做鸡鸭的买卖。有一定积蓄后,就把前门大街濒临倒闭的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德聚全”给盘了过来,听从风水先生的话改名为全聚德,当时米市胡同的便宜坊买卖很兴隆,焖炉烤鸭供不应求。杨便想用烤小猪的方法烤鸭子。经过多次试验,挂炉烤鸭终于成功了。其色香味都不次于焖炉烤鸭。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了宣统和民国年间,发展成北京有名的大饭馆。
“全聚德”三个子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来以“全”字代表杨全仁本人,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标榜杨全仁本人做买卖讲德行。他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苍劲有力、浑厚醒目的大字,并制成了金字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
烤鸭是全聚德的主要经营品种,从选鸭、填喂、宰杀,到烧烤,都是一丝不苟的。全聚德选的北京填鸭讲究养不足百天,体重在五斤以上,才能宰杀。鸭子宰杀褪毛后,在鸭子的右膀下挖个小洞,从这个小洞,伸进二指,把鸭子的内脏取出,然后用净水把鸭子里外洗净,用嘴把鸭皮吹鼓,用一节秫秸插进鸭尾里,再从鸭膀下的洞灌入清水,用丝线将洞口缝上。一切停当后,才将鸭子挂在钩上入炉烤。这样,外烤,内煮,鸭子烤好出炉,外皮呈油黄。人吃进口中,鸭肉鲜嫩,肉肥而不腻,味美香甜,使人常吃不厌。
杨寿山死后,他的儿子杨庆长等弟兄三人继续经营全聚德。在天津南市开了一号全聚德分号。从此,全聚德烤鸭,誉满京津,名扬海外,“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是发自国外宾客的赞词,加利、尼古松、希思、海部俊树、李光耀、拉?甘地、西哈努克亲王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首脑、总理及官员都曾光顾久享盛名的全聚德。
2、五粮液酒----六百年窖池留新香
自古川贵多好酒,“五粮液”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五粮液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年以上。
相传,宜宾早在汉时已盛行酿酒,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在所写《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中,就“重碧牛青酒,轻红臂荔枝”之句。其时所产“重碧酒”和“荔枝绿”均为唐宋时期的名酒。而五粮液原名杂粮酒,据说创始于明代,至今酿造用的酒窑,乃是明代遗物。当时系仿宋代名酒荔枝绿之制法,用多种谷物配合酿制,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而成。
明朝初期,四川宜宾一位姓陈的老板,创“温德羊”酒坊,潜心研究,探索出杂粮酒的配方,嫡传六代。到了清代,因陈家绝子,最后一代陈三便将“秘方”口授给徒弟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根据其“秘方”几经调整,确定了新配方。1929年,宜宾县团练局长雷东垣有一天大摆家宴,席间使用杂粮酒,满堂称绝。在坐的举人杨惠泉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从此,邓子均就把自己配制的杂粮酒改名为“五粮液”了。
“五粮液”因此而得名。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商品包装精美,目不暇接。上海“利川东”商行的展位前,仅陈列着一些产自长江之滨的土陶罐,土陶粗陋难看的外表令所有人嗤之以鼻。眼看着买卖难成,“利川东”商行的一名商人情急之下,打开了一个土陶罐,顷刻间香气扑鼻,参观者驻足观望,只见陶罐中玉液晶莹剔透,入口甘香绵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凡饮者赞不绝口,从此不能忘记“中国五粮液”的美名。正是这名商人的偶然举动,令五粮液名扬四海,一举夺得了巴拿马金奖,成就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国际品牌。
为庆贺五粮液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利川东”商行还特意制作了一块用彩色玻璃镶边的匾牌赠送给五粮液的传人邓子均,上书“名振华夏”。自此以后“五粮液”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及名酒美誉、铸造了80年金牌不倒的辉煌,不愧为神州神酒。
而更神奇的是,六百多年来五粮液酒厂的明代地穴式酒窖发酵池得以不断使用,这16口明代古窖池经过几百年的连续使用和不断维护,成为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其微生物繁衍至今从未间断,而且这16口明代古窖池五粮液一直使用至今。这是五粮液集团的瑰宝,也是一个白酒业的奇迹!
3、张小泉剪刀-----乾隆皇帝也心动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说的是张小泉剪刀“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手感轻松”的特点。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4、吴裕泰茶庄-----热情书生成佳话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当年吴锡卿随从一位举人进京会试,出门时带了些茶叶,到了北京举人忙着应试,吴先生的空闲时间就多了起来,逐渐也和住地周围的北京人熟悉了起来。为感谢邻居对他们的照顾,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茶叶送给了邻居。没想到,这些人喝过这些茶后赞不绝口,极力劝说吴先生摆个地摊卖茶叶。数日后吴锡卿就在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大门洞里摆起了起了茶摊,没几天茶叶便销售一空。
细心的吴锡卿发现在内城这满汉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茶。举人落榜后要继续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科再考。他派吴先生回歙县老家替他取些银两,吴先生回到家乡,铆足了劲儿,尽其所能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北京的茶叶生意。
清末时,吴裕泰的创始人吴老太爷把茶栈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吴裕泰”字号先后开设了十多家门市商号。吴老太爷在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五份,分别写了五张字条,让五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就分到那份产业,凑巧的是五个儿子由大到小刚好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四、五、六房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共同居住生活,共同经营商号。"。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就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和追求,一百年前,北京人会说:“北新桥有家安徽人开的茶栈叫吴裕泰。”一百年后,北京人会说:“吴裕泰茶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
5、同仁堂药店-----官府带头打李鬼
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二、世界著名品牌的LOGO的故事是是什么
耐克
公司简介
费尔.奈特(Phil Knight)于1964年以500美元创立了Nike公司时,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现今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品牌。本文将为大家揭开Nike成长过程之谜,并特别着力于Nike 90年代大放光芒的关键-新产品发展策略。
在1972年,奈特和鲍尔曼终于自己发明出一种鞋,并决定自己制造。他们把制作任务承包给劳动力廉价的亚洲工厂,并给这种鞋取名叫耐克,这是依照希腊胜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同时他们还发明出一种独特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它极为醒目、独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这种标记。
简言之,Swoosh就是NIKE的那个标志
创建初期: 60-70年代
提到Nike的历史,必须回溯至1958年,当时的创办人费尔.奈特还只是个奥勒岗(Oregon)州立大学田径队选手,经常在练习时,向教练包尔门(Bowerman)抱怨美国从没有生产过一双真正好的运动鞋。奈特主修会计学,毕业后返乡任教于波特兰(Portland)。1964年,奈特与他的教练包尔门各出资500美元,成立了运动鞋公司,取名为Nike,源自希腊语,喻「胜利」之意。
公司草创初期,奈特利用自己在运动界的关系,来往穿梭于各田径运动会场上,设摊销售他的跑步鞋。当时的产品则购自日本,他经常认为美国设计的运动鞋必定潜力无穷。70年代初,奈特开始着手落实自行设计鞋子的构想,同时经过审慎地研究调查后,发现市场需求已足以支撑他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先借助日本的生产经验,1972年奈特与日本方面签定第一张合约,正式生产完全美国设计的Nike运动鞋。
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鞋子的代价愈来愈高。此时,Nike已累积了基础稳定的海外生产经验,便将触角伸至其它更多国家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Nike于1975年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与台湾。成本大幅下降后,让Nike有更丰沛的资源去从事研发工作与行销活动。
Nike从低人力成本国家广辟代工厂商,在当时堪称是业界革命性的创举。Nike深知鞋的生产,必须注入密集的劳工,因而向海外寻求低人力成本的代工厂商势所难免,且毫无转圜的空间。尽管如此,海外代工仍有它的风险性,因距离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落差,致使品管的困难度提高。因此,Nike在下大规模的订单给代工厂商时,往往要经过非常谨慎的评估过程,以确保成品能符合Nike的品质水准。
这段期间,Nike的策略焦点完全集中于:1·建立最好的海外生产运作模式;2·为代工厂商说明新设计与款式;3·维护品质水准
面临困局与力图中兴: 80年代
80年代初,Nike大发利市,并持续扮演着美国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角色,却在美国本土未拥有任何一家自己的生产工厂。不久,头号竞争对手锐步(Reebok)的叫阵对垒旋踵而至。创立于1981年,由创办人兼CEO保罗.菲尔蒙(Paul Fireman)领军,以黑马姿态窜出,推出了设计新颖、势头强劲的运动鞋,成功地席卷了部份市场。到了80年代中,锐步在激烈的竞争中,已能与Nike分庭抗礼。1987年,锐步更上一层楼,以9.91亿美元的销售额,30%的占有率,一举登上运动鞋市场盟主的宝座,Nike则以5.97亿美元及18%的占有率殿后。
Nike与锐步的争霸战中,问题点与机会点完全在于目标市场的多变与设计导向的本质。换言之,也就是年轻族群(青少年、年轻成人)所购买的已不光是运动鞋而已,还有鞋子本身所代表的「时尚感」。两大鞋业巨头都体认到,如要扩大市场规模,就必须将原本的专业运动鞋概念,转移至更宽广的、「追求时尚」的青少年与年轻成人的市场。锐步洞灼先机,率先进入这块黄金市场,以优越的产品及侵略性十足的公关活动,对Nike施予重击。锐步CEO菲尔蒙曾公开评击Nike:「奈特只不过是个制鞋者罢了,老以为自己是个伟大的运动好手」。奈特则轻鄙回应:「我之所以讨厌锐步,是因为它的研发系统根本就是个仿冒机器」。
为了反击锐步的挑衅,Nike痛下决心投注了巨额经费在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之上,最脍炙人口的经典产品则是80年代末的「气体鞋」(The Nike Air Shoe)。评论家约翰.何朗(John Horan)曾在美国运动产业的专刊上,针对Nike气体鞋发表了他的看法:「其实它是个简单、容易理解的制鞋科技,只须将空气注入鞋底,即形成具有弹性的鞋垫,如此而已」。Nike气体鞋直至90年代初才正式上市,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所以说,80年代是Nike面临困局与力图中兴的年代,这段期间,Nike在市场上蒙受了剧烈的竞争打击,也从中确立了未来新产品研发设计的策略主调。
攀上高峰: 90年代
Nike气体鞋上市的声势浩大,不惜重金以数百万美元礼聘NBA超级巨星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on)为产品代言人,从事各项行销广告活动,创下了有史以来运动用品赞助价码新高第一例,举世惊羡。广告诉求则以Nike气体鞋与乔丹的形象和几近神乎其技的篮球绝活捆绑在一起。此后,Nike在市场上逐步地收复失土,锐步迫于形势,仓皇推出「弹跃鞋」(Reebok Pump Shoe)应战,以NBA第二号当红球星夏奎尔.欧尼尔(Shaquille O’Neal)为代言人,惜大势已去。这时Nike的占有率从1989年的25%,翻升至1990年28%,锐步则从24%下滑至21%。这次的反扑行动出奇地成功,让Nike深切体认到,促销确是品牌最有力的法宝,因而在随后的几年当中,Nike不断地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例如: Nike于1995年的运动行销(Sports Marketing)花费即高达10亿美元,锐步则接近4亿美元。
Nike的运动行销
继迈克尔.乔丹的赞助活动之后,又以天价签下了高尔夫球天王巨星老虎.伍兹(Tiger Woods),1996年再与巴西足球队签下一纸十年2~4亿美元的合约,创下世界足坛赞助活动最高价码的历史记录,包括买下了巴西国家队五个世界级锦标赛的电视权利。此后,Nike钩形标志如影随形的出现在许多世界高尔夫大赛、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中。
运动行销固然是Nike的主力,但在品牌传播上亦十分重视。80~90年代,Nike牢牢的掌握住了目标市场的脉动–青春、性格及挑战现实的青少年,所有的Nike产品都特别彰显它的「钩形」品牌标志,同时发展出「Just Do It」传播主题,伴随着「以你的方式去赢」的广告口号,由世界顶尖的运动巨星代言背书,很快地就掳获了全球青少年的心。Nike的产品并不便宜,在美国一双运动鞋的卖价可飙到100美元,这种高价策略为Nike打下不少江山,却也带来莫大的麻烦,一些美国民间团体发起了抗议活动,逼迫Nike必须提高海外厂制鞋工人的工资,尽管Nike非铁石心肠之流,但生意究竟还是生意,费尔.奈特并无意让步。
气体鞋在市场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加深了Nike对新产品研发的力度,仅一年的光景,即有300多种新款式在美国市场上市。Nike宣称:「科技化的产品研发是Nike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发展新的制鞋材料、纤维及现代设计不遗余力」。换个角度说,促使Nike全神贯注于新产品研发的动力,还是在于目标消费者求新求变的行为态度。事实上,业界并非只有Nike一家特别重视新产品研发,许多知名品牌为了抓住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态,也只能让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别无他途。
90年代期间
Nike行销背后的支柱–针对青少年之市场研调的深度与广度,在运动鞋市场是其它品牌所望尘莫及的,这让Nike的占有率得以持续地成长,1996年攀升至43%(锐步16%),单是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超过30亿美元。
迎接新纪元: 2000年
综观整个90年代,Nike的快速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 1·扩张全球销售,且获致大幅成长;2·发展非鞋类运动用品,如:运动服及体育器材等。
1996年Nike的全球总销售额达到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产品制造商。90年代末,Nike因青少年逐渐将运动鞋视为是一种时尚的休闲用鞋而蒙受短暂的挫折,此外,亚洲陷入经济萧条期,对Nike来说,亦是一项严重打击,致使库存过多,利润下降,不得不采取精简人事措施,但Nike当局对未来的发展仍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费尔.奈特退居幕后任Nike集团总裁,CEO的棒子则交由汤姆.克拉克(Tom Clarke)接管。新任CEO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亦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Nike成长很快,一旦碰上了经济不景气,我们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请别忘了,我们是一群自我要求很高的Nike人,公司的经营是长期永续性的,绝非仅是为了未来几年让大家拍拍手高兴一下而已。”
确实,Nike的运动产品及服装,无论是研发技术,或是品牌行销,随时都有可能在全球市场再掀起另一波高潮,并持续保有世界第一的地位。
剖析发展新产品策略的关键点-领导消费者,别让消费者牵着鼻子走
检视Nike发展新产品策略成功之道的第一步,仍脱离不了行销的基本原则–掌握市场脉动,了解顾客需求,创造迎合、满足需求的新产品。但大家必须明白一点:发展具创意的新产品时,最大的问题点乃在于消费者事前并不会主动要求该项新产品。换言之,你必须领导消费者,别让消费者牵着鼻子走。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70年代初,在针对新顾客需求进行研究调查之前,有多少消费者会主动要求录放机、传真机及微波炉等产品呢?有创意的企业往往能善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不明确的消费者需求发掘出来,走在消费趋势前端,而不是当一位人云亦云的跟随者。
发掘市场机会除了必须深度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生活型态及渴望之外,还得具备一些创意,方能水到渠成。试问谁会认为针对观光客语文障碍需求的口袋型翻译机没有市场?企业如何取得该需求最初的创意?答案是想尽办法接近与观察需求最殷切的顾客,并跟他们做进一步的接触,例如:日本三叶在伦敦展示音乐器材,让欧洲的杰出音乐家们能够亲身感受最先进的音乐硬体,其目的不光是藉此多了解顾客,还同时展现了先进的产品科技。
Nike因为能充分掌握年轻人对运动休闲鞋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型态与现实的心理渴望,发展出饶具创意的新产品、传播诉求及促销活动,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创造消费趋势的排头,Nike的世界第一并非浪得虚名。
三、请问服装品牌的历史
10大奢侈品服装品牌排行榜
路易·威登创立于1854年,现隶属于法国专产高级奢华用品的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集团。创始人是路易·威登本人。
一、唐纳·卡兰(donnakaran)的创始人是一个外表平和貌不惊人的女子,为了使其服饰王国走向多元化,在1984年和丈夫联手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产品:dkny、dknyclassic、dknaactive、dknyjesns,对纽约所汇聚的不同文化及其独特的生活气息作了一个全新的诠释。dkny以更前卫、更时尚、更休闲的手法描绘了纽约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时代气息,以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现dkny独特的魅力。
二、路易·威登创立于1854年,现隶属于法国专产高级奢华用品的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集团。创始人是路易·威登本人。
从设计最初到现在,印有LV”标志这一独特图案的交织字母帆布包,伴随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雅典的设计而成为时尚之经典。100年来,世界经历了很多变化,人们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而改变,但路易·威登不但声誉卓然,而今保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三、夏奈尔是一个有80多年经历的著名品牌,夏奈尔时装永远有着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她善于突破传统,早40年代就成功地将“五花大绑”的女装推向简单、舒适,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现代休闲服。
夏奈尔最了解女人,夏奈尔的产品种类繁多,每个女人在夏奈尔的世界里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东西,在欧美上流女性社会中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服装时,就穿夏奈尔套装”。
四、著名意大利服装品牌范思哲代表着一个品牌家族,一个时尚帝国。它的设计风格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的象征。其中魅力独具的是那些展示充满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华丽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款式。这些款式性感漂亮,女性味十足,色彩鲜艳,既有歌剧式的超平现实的华丽,又能充分考虑穿着舒适性及恰当地显示体型。
范思哲以金属物品及闪光物装饰的女裤、皮革女装创造了一种介于女斗士与女妖之间的女性形象。
五、迪奥品牌一直是华丽女装的代名词。大v领的卡马莱晚礼裙,多层次兼可自由搭配的皮草等,均出自于天才设计大师迪奥之手,其优雅的窄长裙,从来都能使穿着者步履自如,体现了幽雅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迪奥品牌的革命性还体现在致力于时尚的可理解性;选用高档的上乘面料如绸缎、传统大衣呢、精纺羊毛、塔夫绸、华丽的刺绣品等。而做工更以精细见长。几十年来,迪奥品牌不断地为人们创造着“新的机会,新的爱情故事”。在战后巴黎重建世界时装中心过程中,迪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gucci传奇自karl Lagerfeld接管Chanel以来,最吸引人最令人震惊的要算是tom ford接手gucci的故事了。时尚必备:古孜尽管时装牌子令人眼花缭乱,风格却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时尚之余不失高雅,这个意大利牌子的服饰一直以简单设计为主,尤其是今季的男装,剪裁新颖,弥漫着十八世纪威尼期风情,再融入牛仔、太空和摇滚巨星的色彩,让豪迈中带点不羁,散发无穷魅力。
七、创始人Valentino garavani瓦伦蒂诺·加拉瓦尼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1960年在罗马成立了瓦伦蒂诺公司,1968年-1973年瓦伦蒂诺公司被肯通(kenton)公司接管,1973年瓦伦蒂诺重新购回了公司。瓦伦蒂诺曾获奈门—马科斯奖、意美基金会奖。富丽华贵、美艳灼人是瓦伦蒂诺品牌的特色。瓦伦蒂诺喜欢用最纯的颜色,其中鲜艳的红色可以说是他的标准色。精瓦伦蒂做工十分考究,从整体到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得尽善尽美。瓦伦蒂诺是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象征,极受追求十全十美的名流所忠爱。
八、PRADA可谓说是一个老字号,但由于它的出品追求完美,所以无论老少,对此品牌的认知度绝不逊于其它任何牌子。要回溯Prada的历史,必须从二十世纪初谈起……Prada草创于20世纪初,因当时活络的商业贸易与交通商旅频繁,创立人Mario Prada开始制造一系列针对旅行的手工皮件产品,并于1913年开设一间精品店。1978年Miuccia Prada与其夫婿Patrizio Bertelli共同接管Prada,带领Prada迈向全新里程碑。
九、GUESS品牌由来自法国南部的马西亚诺兄弟创立。他们将浪漫热情的法国设计与风格融进了他们对美国西部文化的理解与鉴赏之中。GUESS诞生于 1981年,成立时只是一家牛仔裤制造商,现在已发展成当今世界最受认可及最具影响的知名品牌之一,在五大洲均有代理和分销商。有着专为男士、女士、儿童及家庭设计服装和配件的GUESS,将主人的精致生活品质诠释得淋漓尽致。
十、创始人 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学习医药及摄影专业,曾在切瑞蒂任男装设计师,1975年创立乔治·阿玛尼。曾获奈门-马科斯奖、全羊毛标志奖、生活成就奖、美国国际设计师协会奖、库蒂·沙克奖等奖项。乔治·阿玛尼现在已是在美国销量最大的欧洲设计师品牌,他以使用新型面料及优良制作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