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有哪些 有哪些历史故事 2024-08-29 00:36:17 0 0 一、成语历史故事有哪些成语历史故事有鸡鸣狗盗、负荆请罪、桃园三结义。1、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情况危急。一位名叫狗盗的食客通过装成狗潜入秦宫,并取得孟尝君的妻子舞阳侯的玉玺,再借助鸡鸣时分逃出宫门,成功营救孟尝君。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形容偷偷摸摸的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卑下的手段。这个成语告诉众人,在特殊情况下,卑微的手段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些手段虽然并不光彩,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在特定情况下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常规,以达成目标。2、负荆请罪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之间的故事。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门客以为蔺相畏惧廉颇,但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和廉颇。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后,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这个成语现在常用于形容有错自责、甘愿认罚的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的行为。这个成语告诉众人,即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也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个人之间的恩怨应该放在一边。3、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结金兰的故事。三人于桃园之中,刘备居中,关羽居左,张飞居右,共同宣誓结为异姓兄弟,共同抵抗董卓。三人立誓同心协力,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深厚的友谊和忠诚的承诺。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友谊、忠诚和信任的重视,同时也鼓励人们要有正义之心、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个故事教育众人,应该像刘备、关羽、张飞一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承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二、有哪些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千金一笑、管鲍之交、晏子使楚、卧薪尝胆、商鞅变法。1、千金一笑受周幽王喜爱一个女子——褒姒,她长得很美,却不爱笑。周幽王想:褒姒这么美的女人不愿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于是周幽王派人贴出:谁能让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两金子(其实是铜)。许多人都来试试,可没有一个人成功。忽然有一天,一个大臣虢石父对想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听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点火。各个诸侯王都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金子。2、管鲍之交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合作关系,开始的时候管仲并不得志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做事鲍叔牙始终相信他,并给了他竭尽所能的照顾,到最后管仲封侯拜相。管仲对周围的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这个成语形容两个人的良好的友谊,也是形容对朋友的信任。3、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三、有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如下:一、故事1明朝时候,有个知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意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二、故事2南宋末年的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三、故事3郭子仪是历史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四、故事4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五、故事5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六、故事6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四、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历史人物故事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陈蕃愿扫除天下、班超投笔从戎、宗悫乘风破浪、祖逖闻鸡起舞。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随母亲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3、班超投笔从戎公元62年(永平五年),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有一次,他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5、祖逖闻鸡起舞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