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高历史故事(高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答案是;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易水河畔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千古。使用武器名为“水寒”,剑谱中排名第七,绝杀技为“易水寒”。

历史上高姓的名人?

姓高的名人有高长恭、高柴。高洋、高渐离等等。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

姓高的历史人物都有哪些有名的?

下面是我盘点的高姓的著名历史人物,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高适(706年-765年2月17日),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今河北景县)。唐朝边塞诗人,诗词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适出生穷困,甚至曾经以乞讨为生。天宝八年,得到封丘县尉的官职。后来到西塞。高适一直到五十岁时才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描写了西塞的生活:战场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当地百姓少妇的情怀。《燕歌行》是高适的著名诗作。

天宝十二载,节度判官田丘推荐高适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永王李璘起兵,肃宗以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广德元年,任淮南节度使,代崔光远为西川节度使。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乙卯(765年2月17日),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2、高怀德 (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 ,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3、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

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中国皇帝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高俅死。太学博士李若水上书说:“高俅因受宠信而登据显赫之位,败坏国家军政,导致金人长驱直入,其罪应当与童贯相等。他已经未受惩处而死,但还应当追夺其官秩,向天下昭示受到朝廷唾弃,而礼部尚且因循惯例,欲加以繁文缛节之礼,岂能平息公论。”两日后,高俅被追夺官秩。

4、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辽宁铁岭人,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5、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 ,著名水利专家。

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其女受宠册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

6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高姓名人,欢迎大家补充。

历史上姓高的名人有哪些?

姓高的名人有高长恭、高柴。高洋、高渐离等等。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

扩展资料

中华向以姓为源流,以氏为宗号,氏古唯王公贵族有之。夫姓从女,其本一母也。五帝以降,有立功业,建诸侯者,别创氏号,以为姓之支也。同姓者,犹以其一家,不相婚也。周朝天下混乱,列国坠,诸子布衣,姓氏之称乃成於黎民。秦汉以降,姓合於氏,遂以同氏不婚焉。魏晋间门阀兴,有以姓氏定人高下者,又同姓以郡望为分者。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