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的历史故事,绝编的典故 2024-09-17 23:50:47 0 0 伯牙绝弦中的绝是什么意思? 在历史典故《伯牙绝弦》中,“绝”的意思是断绝。这个词语描述的是伯牙把自己的心爱之琴摔破并挑断琴弦的行为,意味着他从此不会再弹琴,与音乐绝缘。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短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纸尚未出现,人们用竹简通过熟牛皮串起来来写下书籍。”韦编“就是熟牛皮的意思。韦编三绝顾名思义就是穿竹简的牛皮屡次断裂的意思。 这其实是一个治学的故事。孔子喜欢看周易,他用熟牛皮把写有周易的竹简串起来,然后总是把它展开阅读,孔子由于对阅读的特别喜爱,他为了能够从中汲取知识,他多次阅读竹简,手不释卷。因为他的勤奋,编织竹简的牛皮都断了很多次。现在韦编三绝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特别勤奋,热爱学习的,赞美这些有着极其严谨治学态度的人。 为什么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下场那么惨? 翻开中国历史,刚直不阿的人几乎都是留下了直名,却遭遇了现世报,轻则直言获罪,重则身首异处,能够直言直行而毫发无损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原因就是中国很长很长的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治的社会,法治在中国,不但产生的晚,更为重要的是,其产生之初,就划定了治外之人,可以说是先天的刚性不足,在刚性不足的体系中保护刚直不阿的言行,就好比拿绸缎包着宝剑,偶尔擦擦保持光亮是可以的,但是想维护刃口的锋利不被损伤,就很困难了,仍然是随时可能崩个口子。长久以来的历史使得统治者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力,逆批龙鳞而不是投其所好,那就是不知道统治力量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了。 最早一个因为直言敢谏获罪而且名气很大的大概是比干了,说起来他还是纣王的叔叔,可是也没能逃过纣王一句: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我听说圣人心是七个洞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啊,老叔你要不要拿出来咱们开开眼呀?这真是让人无话可说的选择题。 从此以后,直言敢谏,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抬着棺材嘱咐好后事上朝,几乎成了标配。 我们举出来比干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君臣之间关系的一个事例,在人治色彩极浓的封建王朝,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智慧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犹如猫戏耗子一样,在与所谓忠臣直士的斗争中,既树立权威,又博取名声,同时也绝不会影响真正的统治者想做的事情。 第二,你觉得他们的下场已经非常惨了,其实,他们的下场可能更惨。 比干在周王朝的时候被隆重纪念,在民间干脆就认为此人是天上的文曲星,而此后的统治者们尤其是聪明的统治者们就非常灵活地掌握着对待所谓忠臣直臣正臣的度的问题,并把这套逻辑贯穿于统治体系内部,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富有经验,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的内心深处,这些刚直不阿之人不是统治的反对力量,恰恰是天生的孝子贤孙,把他们的揉圆搓扁,是统治教育体系下两件大事的优秀教材,一个是解决忠的问题,一个是解决顺的问题,这是帝国制度之下所谓忠臣直臣的唯一作用。 是的,有些刚直不阿之人是因言获罪了,可是这就够惨了吗?朱棣杀铁铉的事情可以了解一下,满清对待太平天国俘虏的事情也可以了解一下,在对待这些真正反对统治的力量的时候,统治者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而明朝的那位大名鼎鼎的海青天,在治安疏里把嘉靖皇帝骂了个一堆狗血,天下不直陛下久矣,全天下看不上你时间很长了!可是嘉靖皇帝也只是把他关监狱里呆着,而且也知道将来自己的儿子会放掉他,因为作为嘉靖朝的天下第一聪明人,他看到了海瑞的忠,而这个是可以利用的,惩罚甚至是严厉的惩罚,不过是为了让后来人既忠且顺而已呀! 嘉靖皇帝死后,狱中的海瑞就哭的稀里哗啦,吃的东西都吐个干净,得了皇位的皇帝亲儿子也没有哭成这样。 所以,直言敢谏和抬棺谏言乃至于龙颜大怒都是戏而已,处处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君恩的戏码。只要没有触及统治者根本,这样的入狱出狱和玩参观差不多。连姚广孝都要求不要杀的方孝孺最终被灭了十族,天下读书种子绝了吗? 统治者很清楚地辨别敌人与孝子贤孙,直臣正臣也无非是统治工具而已。 第三,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被直言敢谏改变了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最具有从谏如流名声的大概是一代明君唐太宗了,他和魏征的故事很多也似乎很有趣,基本都是太宗很宽容,事情很顺利这样的结果。然而细究起来,其实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可以说和大唐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军政大事几乎关系不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李世民很聪明,魏征很配合,两个人都掌握了分寸,实际上,这里没有刚直不阿和从谏如流,有的只是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协商而已,所谓大事情我决定,小事情可以讨论而已。 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似乎就算不上是刚直不阿,倒是体现了不少的灵活性,其间原委,我想他肯定明白,人受点委屈受点罪不算什么,可是事情,尤其是造福于民的事情受了耽搁,就很算什么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