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历史故事(辽历史故事讲解) 2024-09-18 02:50:44 0 0 辽代历史典故? 国名由来 辽国是由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自916年耶律阿保机立国,到1125年被金国所灭,不算后来西辽政权的话,历时210年,一共传了9个皇帝。刚建国时国号为 大契丹,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下开封后,改国号为 大辽 ,据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原馆长计连成先生解释,有炫耀疆土辽阔的意思。之后国号又在 辽 和 契丹 之间有过变动,但人们已习惯以 辽 称之。 契丹族发源于我国辽河流域及内蒙古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一带,是鲜卑族的一支,过着逐水草而居,互不统属的渔猎、游牧生活。344年,契丹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在南北朝时期分成了8部。到了唐初,契丹形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契丹民族也在此时形成了。 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外蒙古、中国的东北全境、内蒙古东部、华北一部分,还有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面积粗略估计在45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当有600多万,军队接近30万。辽是亚洲史上浓重的一笔,阿拉伯人直到13世纪,还把中国称为契丹,就是现在,俄文中的契丹还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 辽、宋、西夏、金并立那时期的两个故事?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1066年改为"大辽"。公元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辽朝还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由于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覆盖西域地区,一些中亚、西亚及东欧地区的语言用契丹代指中国。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后周大将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国势开始衰弱。 夏惠宗时宋朝正值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以往。 1115年金朝兴起,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1月28日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 松潘古城有什么历史典故? 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1644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 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 松潘古城城墙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其长度、高度、厚度、浮雕石刻的精美是首屈一指的。历史典故 松潘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而古城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它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在此筹边时筑柔远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建立松潘卫后,松潘之名沿袭于此。 呼和浩特历史故事? 30~50万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夏商周三代,北方许多游牧部落在此活动。 战国赵武灵王于阴山河曲筑云中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古城村西),秦置云中郡,治在云中城。 汉仍置云中郡,高帝六年(前201)分云中郡增设定襄郡,建成乐城为郡治(遗址在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 魏设云中县。 魏齐王年间(240~254),鲜卑族拓跋部定都成乐城,改称"盛乐",北魏建国后设为北都,北齐于此置紫河镇。 隋唐时期称"白道川"和"哈罗川",先后为突厥人和回纥人据地,中央王朝与之时战时和。 隋于盛乐城置金河县,并于城南筑大利城,唐于此设单于都护府。 唐神龙三年(707),边将张仁愿筑东受降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城关镇北),以扼突厥。 辽、金、元三代称"丰州滩",辽神册年间(916~921)筑丰州城(遗址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金、元沿用。 辽初又在东受降城置东胜州,金、元仍沿用。 明洪武四年(1371)在东胜州旧址置东胜卫,并于南部置镇虏卫(卫址在托克托县黑城子)。 明成化年间(1465~1487),蒙古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领有此地;后其孙阿勒坦汗(俺答)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隆庆五年(1571)受明封为"顺义王",次年筑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老城)。 清初为清王朝靖北据点。 雍正元年(1723),置归化城理事同知厅,直隶山西朔平府。 雍正十三年(1735)议筑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为八旗兵驻防城,乾隆四年(1739)筑就,设将军署,后增置绥远同知厅。 1912年改归化厅为归化县,1913年合并绥远厅为归化县,1914年改为归绥县。 1928年绥远省建立,以归绥城区设归绥市,为省会。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4月25日,撤归绥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