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手抄报图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手抄报 2024-08-29 22:32:12 0 0 一、历史手抄报图片简单又美观好看的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资料历史故事的成语声名狼藉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说完,蒙毅自杀而亡。◎成语释义形容名誉坏到极点。◎故事出处《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出处译文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芦衣顺母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鹿乳奉亲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二、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手抄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您的我的初心依旧。举起右拳,信念和阳光刻在额头。祝祖国繁荣昌盛。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江山万里,七月的丰碑耸立不朽,神州大地一百年的党。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一百年来,中华儿女跨越了千山万水,却仍在跋山涉水。.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一百载风雨洗礼,一百载峥嵘岁月,庆建党之壮举,祝中华之豪迈。.祖国之树屹立不倒,祖国之花永不凋谢,祖国之水万古长流。三、历史手抄报的图片导语: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我精心整理了历史的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历史名人(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历史的作文(二)一个能从历史中学到做事方法的人,无疑是一个懂得借力而行的聪明人。因为阴谋诡计、功利道德,运用于生活中,古今并不相隔。历史的力量可以转化为一种养分,来浸润我们的修养和心智,使之两强。这是一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平平凡凡的一段文字,却清晰地向我们讲解了历史的智慧,历史的真谛。历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宝藏。在无止境的历史长河了,浮现了不少留芳百世的事迹:勾践为复国屈膝在吴王的`侮辱之下;刘备三顾茅庐;东方朔毛遂自荐正因为忍辱负重,越国才行过吞吴;正因为三顾茅庐,刘备才得以建蜀汉;正因为勇敢自荐,东方朔才可以献才及扬长。一个个经典故事,一段段精彩片段,向后人先下了一个个宝贵的人生哲理。一个个历史经验。巧借历史是一种智慧。唐太宗因借鉴于历朝以来君亡故恶忠言,国破故重专制,而鼓励官员进谏,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相反,逆水行舟,其则招祸害己。南朝陈最后一任皇帝即陈后主,步商纣王后尘沉迷酒色,最后国破人亡。世人常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句恰好说明了历史的价值所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更不能盲冲直撞,否则,只会惹个焦头烂额。但是我们并非如此空白,因为我们可以借鉴于历史,借鉴于前人,为自己对症下药。我们不能批判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我们不能摆脱历史,因为它与我们相连;我们不能删改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我们只能够借鉴它,学习它,运用其中的精华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为自己人生铺砖叠瓦。历史顺口溜(三)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历史的故事(四)据记载,我们喝开水的历史在四千年以上。本文说一说宋朝的开水。关于宋代西北、东南的喝水情况,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上有则史料:“西北”水善而风毒,因此人多为“贼风”所伤,至于水,冷饮也无妨。“东南”则相反,即便小民百姓行走道路,也必饮“煎水”,卧则头向外。檐下篱墙,不泥缝隙。一年四季未有烈风。宋人的“东南”概念,和我们今天的差不多;而“西北”却是比今天要小得多,大致包括今天山西、陕西的大部,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一部分。西北水好,喝生水也无妨。但“东南”不行,老百姓走在路上,也必喝“煎水”。我们叫开水,宋人叫“煎水”。庄绰见多识广,他必定到过宋朝的西北与东南。“西北”与“东南”的这种差别,我认为与气温有关:西北寒冷,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就比较小,而东南炎热,微生物的活性则相对较大,微生物活性太大,容易使人生病。总而言之,宋代的东南地区,已经普遍饮用开水无疑。关于宋代开封地区饮水情况,宋人范镇《东斋记事》卷一也有一则史料:中央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于阶前设香案,主考官与举人对拜,此是唐人旧例。考位豪华,“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帐幕、毡席,供应也丰富,“有司具茶汤饮浆”,“茶汤”即茶水,“饮浆”即饮料。可见宋代的进士考试还是很舒服的。到了考试学究,待遇大变,帐幕、毡席之类全部撤去,“茶汤”也没了,“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渴了只能就着砚台喝生水,结果弄得人人嘴巴乌黑。想是来相当狼狈。这样做并非是故意的跟谁过不去,而是防止作弊。大概曾有人败露,旧例以此设防。欧阳修有诗:“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以为礼数轻重悬殊如此,其实就是自有原因。这则史料说明:开封地区如果有条件,人们还是喜欢喝开水——茶水肯定是开水;当然喝生水也无妨,否则让人们喝生水,就不仅仅是礼数问题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