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小故事 求趣味历史小故事

一、求趣味历史小故事

攻彼之短:

利用人物的愚昧、无知、贪婪、好色或某种缺陷等短处设计情节,制造噱头。

有两人吃醉了酒,趁着月光,沿着铁路摇摇晃晃地往家走。

其中一个说:“怪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咱们长的楼梯!”

另一个说:“谁说不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低的扶手!”

某人醉酒后乘坐的士回家,很快,就躺在后排座上沉睡不醒。

到了他住的小区,司机拍醒他:“别睡了,下去吧。”其人牢骚地说:“这是我的家,我的床,为啥不让我睡觉?”司机说:“你在我车上啊!”其人大惊:“糟糕!上来的时候我就把皮鞋脱到车门口了!”

又(手机短信):某人酒醉后浑身热燥,在马路边等车时一件一件地脱光了衣服,最后裸体上了的士。

司机盯着他上下打量,其人大怒:“你他妈的没有见过裸体男人?”司机回骂道:“等会儿我看你他妈的从哪儿掏车钱!”

他们的短处就在于酒醉后神志不清,丧失了辨别能力。

这样的“短处”是人为的,也许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

人可为,作者亦可为。

我们要善于给这类噱头的产生创造条件。

再如:某乡下老汉进城,上了的士,司机帮他系上了安全带,老汉大怒:“瞧不起乡下人怎么的?还怕我没钱给你,用得着把我捆起来?”老汉继而来到宾馆,一进电梯就大叫:“掏100多块住这样的房子?没有电视、空调,怎么连个床也没有?”

这个“短处”是他的身份、阅历决定的。

还有利用自然条件或人物的某中残疾制造噱头的。

我在《小村的笑声》里有一个喜剧人物,因为年轻时开山炸石头震聋了他的耳朵,打雷都听不见,村里年轻小伙子就借此逗乐。

最后有这样一段:

“……我拉上田主任就凑了上去。

果然,有几个年轻小伙儿在围着老头儿寻开心。

老头儿今天穿了一双新崭崭的圆口棉布鞋,兴许是非常合脚,穿着舒服,把腿伸得长长的,正向人们炫耀。

其中一个小伙子不怀好意地向同伴挤挤眼睛,故意用手指着他脚上的布鞋问道:“昨天晚上和谁睡觉?”老头儿以为问他鞋子是谁做的,胸脯一挺,朗声答道:“还能有谁?儿媳妇嘛……”

由于这种方法有歧视残疾人之嫌,所以用时一定要掌握分寸,慎之又慎。

7、偷天换日:

从前讲到采风的话题时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一次,他正有烦心事呢,一个太监非要他讲个故事听听不可。

纪晓岚被纠缠不过,只得讲了:“从前,有一个太监。”就说这一句,便不开口了。

那太监催促道:“讲啊!”

纪晓岚说:“完了。”

“太监‘下面’呢?”

纪晓岚两手一摊:“太监‘下面’……,嘿嘿,什么也没有了。”

一个书生骑着马在郊外游春,因贪看风景迷了路。

恰巧迎面走来一个老农。

他连马也没下,就问:“喂!进城怎么走?”

老人不客气地说:“我急着到前村看个希奇事儿,没有工夫回答你。”

书生不耐烦地又说:“操,前村有什么希奇事?”

老农说:“一匹母马下了个牛犊,你说希奇不希奇?”

书生说:“怪了,它怎么不‘下马’呢?”

老农没好气地回答:“谁知道那个畜生为啥不‘下马’!”

在以上的两个小故事里,“下面”和“下马”都出现了两次,音同字也同。

然而,此“下面”决非彼“下面”,此“下马”也非彼“下马”。

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换掉概念,反唇相讥制造噱头的方式,我们不妨称其为“偷天换日”。

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技巧。

区别于以上两个故事的,这里是音同字不同。

在这个优秀文艺节目的前半部分,有点数字游戏的味道:

甲:你知道三国为什么叫三国吗?就是因为其中的“三”多。

从开始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到后面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擒孟获……

乙:等等,不是七擒孟获吗?

甲:有七擒必有三擒!还有什么三出祁山、三伐中原……

乙: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啊!

甲: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甲:《三国演义》里还有三个怪人。

一个有名没姓(貂禅),一个有姓没名(乔国老),一个没名没姓(督邮)……《三国演义》里还有三个做小买卖出身的。

刘备卖草鞋,关公卖豆腐,还有一个赵云,是卖年糕的!

乙:赵云卖年糕?没有听说过。

甲:很多人都听说过啊!有出京剧是怎么唱的?诸葛亮他老人家的唱段:“至如今五虎将尽都丧了,单撇下赵子龙老迈(卖)年高(糕)!”

年深月久,原词已经记不准了,大致就这个意思。

再举一个人所共知的传统小故事为例:某县官因修理房舍,让衙役去买一些竹竿回来。

衙役误听为“猪肝”。

在卤肉店里买了猪肝后,还剩了些铜钱,便又买了个猪耳朵揣在怀里,打算自己悄悄下酒。

回到衙门后,县官见他竟买的是猪肝,点着他的脑袋申斥:“你还有耳朵没有?”衙役大惊,忙从怀里掏了出来:“有耳朵啊,在这里呢!”

某人到某家应聘做家庭教师,双方讲定,每年工资四串铜钱。

但是,每教错一个字,就扣除一串铜钱。

可叹这个老师才疏学浅,一年中,曾经把“糖炒栗子”读成“糖炒票子”,把和尚的“化斋”读成“化齐”,把王二叟读成“王二嫂”,把苏东坡读成“苏东皮”!结果,四串铜钱被扣得一干二净。

痛定思痛,其人做诗一首曰:

票子栗子两相异,和尚不该去化齐,一串送给王二嫂,一串送给苏东皮。

8、一报一还:

《晏子春秋》:“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这是晏子智斗楚王的前提。

楚王本来打算羞辱一下这个远道而来的齐国的使者,结果落个自讨苦吃。

首先,守城的卫兵根据楚王的指令,要身材矮小的晏子从狗洞里爬进城去,晏子说:“如果我到狗国出使,就从这里爬过去。”

见面后楚王说:“看来齐国没有人才,怎么让你这样的人作使者?”晏子说:“那些有才华的都被派到大国去了,我这最不济的就被派到了这里。”

楚王让把一个人绑缚着从殿前走过,说是齐国的盗贼。

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的差异啊,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齐国的百姓善于偷盗了?”

在故事的艺术手法中,也有一报一还式,比如复仇故事,大规模的一报一还。

如果作为噱头处理,一报一还一般是一问一答,而后者总比前者精彩,有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

苏东坡笑问佛印和尚:“秃驴何在?”

佛印答:“东坡吃草。”

9、阴错阳差:

这是由错位产生的噱头。

10多年前我在《传奇故事》曾经发表一组幽默,其中一则讲的是,某县分管文物的文化局副局长,年近半百色心不退,总想打儿媳妇的主意。

儿媳妇告诉了婆婆。

婆婆悄悄潜入儿媳房中,灭灯以待。

完事之后,局长连连呼“爽!”婆婆掀开被子,拉亮电灯,指着他的额头说:“这么老的东西都分辨不出来,还是研究文物的呢!”

还可以举《小村的笑声》为例:

“老头儿有个一两岁的孙子叫小铁蛋儿,刚会走,还没断奶。

麦忙天村里专门抽了两名妇女,把全村的小孩儿集中在一处照看,中午领回家,饭后再送去。

翁媳两个割了半天麦子,一进门秀云就忙着做饭,老头儿去领小铁蛋儿回来。

小家伙又调皮又贪玩,路上看见公鸡叨架就是不肯走,怎么哄也不挪脚。

老头儿灵机一动,忙拍着手催他:‘快快快,回家吃奶呀!跟爷爷比比看谁跑的快,谁跑的快谁吃……”

这是一种纵向错位。

以混淆上下,前后、老幼、尊卑关系制造笑料。

还有横向错位,是在并列关系上做文章的。

比如《故事会》发表过的:

某人住家的东边是一家铁匠铺,西边是一家木匠铺。

每天这边“丁丁当当”,那边“嘭嘭啪啪”,搅的他头昏脑涨。

一天,他向两家邻居说,什么时候你们搬家了,我一定请二位好好撮一顿。

不久,两家邻居告诉他,马上就搬家了。

某人满心欢喜把他们请进一家四星级的饭店,大吃了一顿。

最后,某人问道:“请问二位准备搬到哪里?”

答曰:“我搬到他家,他搬到我家。”

10、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贬实褒,明褒实贬。

话里有话,弦外有音。

请看,在某单位一次机关生活会上某人的发言:

“我们局长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观念滞后,对待下面的合理化建议很不重视。

早就说给他配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他就是不肯接受,这多影响全局工作啊……”

明里是批评,实际是拍马,傻瓜也能听得出来的。

再举一例:我的短篇故事《自讨苦吃》里有这样两段话:

张成首先发言:“国家三令五申,要我们积极保护野生动物。

可听说每次你出面招待来客,餐桌上不仅出现过野兔、草狐子,还有果子狸什么的,这是怎么回事?”

刘歪嘴一愣,正不知如何回答,小学校长王眼镜接上了话头:“说这个我不同意。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你说那些宴席,咱们谁去吃过?喝过?所以大可不必相信它。

其实,我们刘主任恰恰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模范。

大家都知道,他家里那条狼狗,不就是去年城里不准养狗吓跑到荒郊野外的吗?没有主儿的狗就是百分之百的野生动物!主任充满爱心把它收养了。

而且,每次公款招待酒足饭饱以后,主任总忘不了给它捎点回来,全鸡、全鱼、火腿,这狼狗什么没吃过?还有,上次东庄的那小子路过主任家门口,那狼狗不过在他腿上咬了一下,他张口就骂,主任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这难道不是对野生动物最大的爱护?”

又有人批评主任不关心群众疾苦。

话没说完,王眼镜又拦住了话头:“刘主任最关心普通群众的冷暖了!春上那天,山根儿几个村在小学操场看夜戏,正唱哩起了一阵风,邻村那个妇女主任刚说有点冷,咱主任马上把她紧紧搂在怀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去年冬天下大雪,我亲眼看到,有好几次咱主任深更半夜去敲村西小寡妇翠花的门,那不是去‘送温暖’是干什么?”

王眼镜忽然闭上了嘴,原来,刘歪嘴已经晕过去了。

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也就成了诸多作者喜爱采用的方式。

方法问题就暂且说这么多吧。

其实,生活中的笑声和幽默是无处不在的,远远不是这区区10个类型能够概括的。

大家只要平时留点心,还会发现和总结出来很多花样的。

接下来换一个话题,聊聊如何增强自身的幽默细胞。

一是读书,向传统学习:二是磨练,向传统挑战。

先说读书。

读书要有选择地读。

例如晏婴的故事,公冶长的传说,以及解缙、纪晓岚、刘罗锅等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机智人物、滑稽人物的传记、传奇等有关文献。

另外,建议大家多读一些传统曲艺作品,尤其是相声。

这种讲究说、学、逗、唱的语言艺术,“笑”就是它的生命。

前辈艺术家们留下来的《关公战秦琼》、《歪批三国》、《借火儿》、《卖布头》、《吃饺子》、《读祭文》、《扒马褂》、《两亩地》等,最好都能找来原文认真读读。

另外就是多看漫画。

很多漫画本身就是一个幽默故事,它是生活中的幽默高度集中的生动形象的反映。

比如有一幅漫画的标题是《老鼠的广告——人吃猫肉好处多》,大家虽然没有见到这幅画,凭这几个字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就知道它的艺术效果了。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卜劳恩的系列《父与子》,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学生意》,其他如华君武、方成、钟灵、张正宇、毕克官、刘小青等的作品也都很喜欢。

关于幽默的话题,漫画家方成还写过专门的论述,在《曲艺》杂志连载,可见造诣之深。

再者就是多看笑话。

作为作者来说,不要排斥“黄段子”。

前天丰老师还让我在这里和大家专门聊聊‘黄段子’,胆小,不敢造次。

但是,我们对“黄段子”要有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所谓黄,就是指的其中的性意识、性行为、性感受的露骨的描写。

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这一部分是作为资料本处理的。

我们学习借鉴的是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人民性。

传统的“黄段子”很大比重是讽刺打击那些腐化堕落的贪官污吏、为富不仁的社会垃圾的。

这里说的“不要排斥”,是希望大家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其次,谈谈为什么要“磨练,向传统挑战”。

我们知道,一个幽默的人,往往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一个豁达豪爽的人,热爱生活,乐于交游的人,健谈的人。

几年前一次编辑部的分工,有个女编辑主动要求编笑话。

我说,你并不适合做这项工作。

关键就是她为人老实,平时少言寡语,身上缺乏幽默细胞。

后来,她送审的稿子就常常因为“笑不起来”而被主编否定。

所以,如果不具备前面说的那些素质,要增强自身的幽默细胞,就必须敢于向自己的“传统性格”挑战。

要看到生活是那样美好,周围的人们是那样可爱,要把自己溶入他们中间去,广交朋友,纵声谈笑,磨砺性格,磨练嘴巴,在给别人以笑声的同时,激活自身的幽默细胞。

从时尚的眼光看,幽默,也是一个男人魅力的象征。

眼下不少女孩子和男友分手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身上缺少幽默细胞”,和他在一起“没意思”吗?假若花前月下幽会的时候,你能口若悬河地给她讲几个幽默故事,送一些“秋天的菠菜”,那女孩不拱在你的怀里撒娇,小拳头擂着你的胸脯,连连嚷着“你真坏,你真坏”才怪呢。

最后觉得还应该说明几点:首先,噱头的穿插和运用,必须注意它的思想性,要求品位高雅,格调健康。

切忌庸俗,下流。

按照古人的说法,千万不能‘动及淫邪”。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最庸俗、最无聊的东西会惹人笑,最重要和最深刻的东西也会惹人笑。”我们追求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希望我们的读者在愉悦的同时,得到健康有益的启迪,精神的升华。

其次,噱头的运用贵在自然,贵在不动声色,来不得半点勉强。

过去,从来没有见过那些大师们在舞台上可怜巴巴地哀求:“来点掌声吧。”目前有些低能的相声演员,在要不来效果时恨不得把观众按在地上狠挠胳肢窝的做法实不足取;

再者,噱头不能滥用,不能堆砌,堆砌则有卖弄、油滑之感。

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分清主宾。

如同做菜,它仅仅是调料,而不是菜的本身。

没有调料不行,调料放多了则适得其反,菜就变味道了。

二、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欢迎查阅。

更多“历史故事”的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人物故事精选5篇

关于陈独秀的故事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1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

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

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2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3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4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简短有趣历史故事5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其实不用我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简短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里的有趣小故事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有趣经典历史小故事

★小学生必备简短有趣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古代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有教育意义

★中国历史有趣小故事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趣的小故事

var _hmt= _hmt|| [];(function(){ var hm=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var 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xss_clean].insertBefore(hm, s);})();

三、历史趣味小故事300字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