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历史故事_书法历史故事解说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及他们的故事?

首先,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研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觉得自己书法已不错,就让老爹点评一哈。老王观小王的字少写了一点,顺手将那个点补上。

小王将写好的字送母亲看,意欲得到母亲的夸奖。 王夫人观后却说: 吾儿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 故事虽夸张, 却说明一个问题, 要想写好书法, 必须付出巨大的辛苦与努力 。

不像今人,为追名逐利,提钱进京,拜国家书协常务级理事级等,名头下缀有大串称号的国之名门大家门下,再进入一个国级的书法圈子,如此镀金春之播种后,就开始挥镰秋收了。

其次,狂草和尚怀素 。从怀素的 《自叙帖》 可知,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 。

有诗说: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图兔。生动的描绘了一位年轻的和尚 ,酒酣兴放,笔走龙蛇 ,挥洒殆尽,意犹未足,又在粉墙素壁上驰骋笔墨, 回还聊饶相钩连,千变万化 在眼前。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说的就是”颠张狂素”中的唐代狂草大家, 和尚怀素 。

怀素,以狂草书名流芳史书 。今天能看到的怀素的墨迹有 《自叙帖》 《小草 千字文》 《 论书帖 》《苦笋贴 》等。

怀素的草书是跟张旭徒弟邬彤学的,基本继承了张旭的风格。 所以,怀素狂草与张旭草法一脉相成, 故有”以狂继颠”之说。

据说 ,有一次怀素向颜真卿请教,颜真卿问他 :夫草书与师授之外,师自得之乎?怀素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 ,乃无长势,又遇壁之路 ,一一自热。颜真卿听后感慨的说 :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绝人, 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等等等。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短故事?

1、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时候写字时专心致志。母亲只好让书童给他把饭送过去,有馒头,还有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当母亲来书房看小羲之的时候,一进书房便笑得前仰后合。原来王羲之边吃饭边看字帖,竞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满嘴乌黑。

2、竹扇题字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竹扇在集上叫卖,卖不出去。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就上前跟她说:“竹扇上没画没字,我给你题上字吧?”老婆婆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写了五个字。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

王羲之说:“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入木三分

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便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进行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 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练字故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五个著名书法家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1、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2、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3、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