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历史故事,关于国防的名人小故事 2024-08-31 05:03:24 0 0 一、关于爱国的历史故事1、屈原投江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2、苏武牧羊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3、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4、吉鸿昌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5、茅以升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6、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7、肖邦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8、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9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摘自百度网友,谢谢。二、有关古代边防的历史故事射石搏虎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李广[21]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向他人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三、关于国防的名人小故事托起红瑶女童读书梦20世纪90年代初,入伍不久的何方礼跟随部队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开展“进瑶寨学雷锋”活动。他得知那里的红瑶群众受“女不读书”旧观念束缚,世代不让女孩子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开始为扶贫助学四处奔走。深山路远,崎岖坎坷。何方礼挨村挨寨走访,一家一户动员,田间地头劝说。他从当时仅21元的津贴里,挤出一份资助红瑶女童上学。他的带动和影响,引起外界对红瑶女童失学问题的关注,结束了红瑶女孩不读书的历史。受助红瑶女孩中,走出了女教师、女村干部、女共产党员……当年的受助女童凤桂鲜,现已是融水民族小学的一名教师。她说:“没有武警部队和何叔叔的帮助,我们这一代红瑶女孩,恐怕今天还困在大山里。”20多年来,何方礼资助过的红瑶女童全部走出大山。但何方礼为给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在奔走着。受何方礼的感染,走出大山的学生们也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这份爱的种子。大山深处的“夫妻哨所”茫茫林海中,巍巍群山间,有一个特殊的哨所——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夫妻哨所”。23年来,共有9对夫妻在这里担任特殊的边防执勤任务。早期的“夫妻哨所”,水电路“三不通”,运送物资靠肩扛马驮,喝水须到山下河沟去挑,照明靠煤油灯,哨兵夫妻们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近年来,在各界的关怀下,现在的哨所已通路通水通电。现任哨长王言鑫,在妻子隋爱娜陪同下,已在深山哨所生活5年,儿子刚来时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现已是满山奔跑的6岁孩童。每天,丈夫进山巡逻执勤,妻子留守家里操持家务,早晚步行两个多小时接送孩子上学。“既然嫁给了他,就要嫁给他的事业;既然爱上了他,就要爱上他坚守的哨所。”这是“夫妻哨所”的军嫂们传下来的“爱的箴言”。她们从城里来到深山,由女孩子变成“女汉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守护战友墓碑的老兵因为一句承诺,王启荣在百色市那坡县烈士陵园守了整整39年。如今年迈体衰腿脚不便了,他依然每天来陵园走走,和战友们说说话,弯下腰身擦拭墓碑。他说:“这么些年过来,我依然舍不得我的战友。如果一天不来,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王启荣是一名历经战火的老兵,1980年因伤退役。退役后,怀着对战友的眷恋与承诺,王启荣主动请缨,担负起守护烈士陵园的责任。烈士陵园中,952座烈士墓,从昔日杂草丛生到如今干净整洁,王启荣一手操办修路、除草、铺砖、栽花种树,为战友竖起了一座座墓碑。1986年,王启荣曾被调到南宁工作,可他始终放不下战友,两年后又回到那坡县烈士陵园守陵,一干又是32年。逢年过节,王启荣都会为战友细心擦拭墓碑,点上一炷香,倒下一杯酒,和战友“聊”上一会儿……他发现有的烈士墓碑长年无人祭扫,便想方设法寻找烈士亲属,至今已帮助9名烈士找到了亲人。江西籍烈士谢国桥,只有姓名被刻在墓碑上,其他资料信息早已丢失。其母亲冯月娥一直不知道儿子葬在哪里,只好在老家为儿子立下衣冠冢寄托哀思。在王启荣的多方帮助和各界爱心接力下,这位83岁高龄的老母亲从江西一路辗转赶来,在耄耋之年终于找到了儿子的安葬之处。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