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历史故事(知音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09-30 08:43:59 0 0 古代所有关于知音的故事? 心意相投 乱世知己 王维在妻子去世后,只为知音裴迪写过诗。 两人均爱好山水,性情淡泊,翻开《全唐诗》,王维写给裴迪的诗很多,尤其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裴迪所存二十多首也都是与王维赠答同咏之作。 两人还是生死之交。安禄山攻进长安,王维被叛军抓获,被迫做了伪官,目睹叛军暴虐的王维悲愤交加,在裴迪来看望自己时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乱军平定后,伪官一律治罪,王维之弟拿出《菩提寺禁裴迪》呈给皇帝,唐肃宗一看,这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的吗?找裴迪对证,裴说,是的,那天我去看王维时他亲口吟诵的。王维因此被赦免。 古代关于知音的故事有哪些? 一、俞伯牙与钟子期 “知音”这个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在《列子·汤问》中,俞伯牙非常善于弹琴,有着十分高深的琴艺造诣。俞伯牙弹琴时,借一曲一调以抒胸意。 当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十分懂音律,他经常听俞伯牙弹琴,当伯牙所弹曲调高远旷然时,钟子期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曲调如流水般温婉时,钟子期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显然,子期能够听懂伯牙在琴音中的真情流露,是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十分悲痛,把曾经挚爱的琴摔破,从此再不弹琴,因为他再要找不到像钟子期这样真正的知音了! 二、陆羽与皎然 在唐代,有一位叫陆羽的人,他虽身世坎坷,为人却十分诚恳、勤奋,腹有才华。他曾潜心研究茶道,著有《茶经》一书。《新唐书隐逸传》对这本著赞曰:“天下益知饮茶矣”。就是说,有了这茶经,天下人就知道该怎么喝茶了,可见评价之。 陆羽在著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其中一位就是皎然。皎然比陆羽大,对茶道有很高的造诣,他十分理解陆羽研究茶道的心境,也很欣赏其才能。他曾将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给予其极大的帮助。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能取得如此之成就与皎然这位知音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三、苏轼与黄庭坚 大词人苏轼,多才多艺,不仅词写的好,画不错,书法造诣也很深。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其中,苏轼和黄庭坚交情很深,可以说互为知音。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叫做《送杨孟容》,他幽默地自称是仿效黄庭坚。 黄庭坚呢,就依照苏诗的韵律也作了一首诗,并且在诗末尾开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如苏轼,将来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乃幸事。他们虽为知音,却是非分明,能欣赏其优点也能直言其缺点。 作为书法家,黄庭坚经常批判苏轼写的字,但苏轼从未记恨过,他知道黄庭坚的直言虽没有那么动听,却对自己艺术造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苏轼作《寒食帖》(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后,黄庭坚眼前一亮,一改往日批判的态度,为其题跋中写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意思是,他的诗高于李白,笔法兼有颜真卿和杨凝式的长处。这可算的上是最高级别的评价了吧。也是受了苏轼此帖的影响,黄庭坚的此跋写得神采飞扬,成为书法中的精品。 四、关汉卿与万氏 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曲,比如《窦娥冤》。这位关汉卿与他的妻子万氏恩爱有佳。他有一个习惯,每每创作完成一部作品,总是让妻子当第一位读者。因为他觉得妻子最能理解他的心境,而妻子也确实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他的创作大有裨益。比如关汉卿开始创作的《窦娥冤》时,曾设计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但妻子觉得,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是人们内心所希望的,但是这样做也容易落入俗套,不够新颖和触动人心。 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可怜的弱女子如果真的遇到冤案,结局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她建议改成悲剧,成就了最后的“六月飞雪”。可见,关汉卿和他的著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其妻万氏这位“知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知音的相关典故? 知音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故事。伯牙善于弹琴,他的曲子充满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特点,但很多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他弹奏的意境。直到他遇到了钟子期,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他的琴声,还能准确地描绘出琴声中所蕴含的景象和情感,这让伯牙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知音。 后来,“知音”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能够真正理解、欣赏自己才华或情感的人,也用来比喻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朋友或知己。 希望这个典故能让你对“知音”这个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关于知音的典故是什么? 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出处 通晓音律 《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见。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词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的递进而及文艺审美,似可合观而资谈艺之助。串珠之劳,俾以益于“知音”者也。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