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一、历史:昭君出塞的故事

历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诗人的眼中,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她是坚强的。她为了祖国,嫁给了匈奴人,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

二、昭君出塞的故事梗概

昭君出塞的故事梗概

一、概述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一则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讲述了汉朝公主昭君为了国家利益,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出塞和匈奴和解,促进汉匈和平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昭君的深明大义和爱国情怀。

二、背景介绍

在汉朝时期,匈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双方经常发生战争。为了维护边疆和平,汉朝与匈奴常有和亲之举。昭君作为皇室之女,生有绝世之姿,才艺双全。当匈奴再次提出和亲要求时,主动请缨出塞和匈奴和解。

三、故事发展

昭君自愿出塞后,得到了皇帝的赐婚,嫁给了匈奴单于。虽然面临着异族的风俗习惯差异和语言障碍,但她以其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匈奴人民的尊重。昭君出塞后,不仅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她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四、历史意义

昭君出塞不仅是一次政治联姻,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的象征。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位女性在纷争大势下小人物的身不由己,同时也体现了昭君个人的高尚情操和为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中华历史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典范。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被后人广泛传颂,不仅因为昭君的勇敢和奉献,更因为她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爱国精神。

三、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南匈奴首领呼韩邪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即王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为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并三次入朝朝贡。

公元前33年正月,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昭君出塞的不同看法

其实,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不仅对青冢有所争议,就连对王昭君的事迹的叙述是否属实,对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名字的由来是否如述都有推敲,综观而言,王昭君是一个寄托,文人的幽怨与哀乐,国家的宁和与兴亡。

她若即若离,若是若非,千百年里,演绎着,传唱着。历史上王昭君又称“明妃”,是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君”为“明君”,后渐渐地有“明妃”之说。

而王昭君的名字,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但也有的说,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不称呼娘家名字。嫱字作“樯”,离家时所用的舟楫,舟楫载着一位妙龄的王姓姑娘。“昭君”为封号,出塞前夕,以贵族下嫁番王。

但是,无论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远比宗室公主广为流传,其中,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绝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梦里。

四、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昭君出塞历史意义是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2、王昭君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自古以来书画家、诗词家和戏剧家笔下久远的主题。但有关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题基调与其说是凄美,不如说是哀怨、同情。

五、昭君出塞的故事大概内容越短越好

昭君出塞简介: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扩展资料

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呼韩邪单于入朝自请为婿。昭君主动请行与单于结成姻缘。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六、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

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

扩展资料: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战乱的痛苦。《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在这种内讧频繁的局势下,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而最终呼韩邪单于称臣归附汉朝并在汉朝的协助下,得以归复单于庭。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且喜且惧之下,来到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而汉元帝为了增强两国的友谊,改年号建昭改为竟宁,有长久安宁之意。呼

韩邪单于入朝时,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

汉元帝赐诏说道: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呼韩邪单于也上书写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因此,王昭君出塞之后,边塞多年无事,就这样一个宫女的命运连系上了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君出塞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