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历史故事,家风家训历史故事500字

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有哪些?

1、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2、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3、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

4、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5、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关于家风的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勤俭持家: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之意。

夫唱妇随: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琴瑟调和:比喻夫妻恩爱

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

范仲淹家风家训小故事?

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即使他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要回苏州老家接母亲来广德,因积蓄不多,下属为他筹集了路费,但他坚决不收。他说,自己有一匹马,把马卖掉后就够回家的路费了。

  范仲淹不但自己为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他在朝中做官时,多次给苏州的家人写信,让他们告诫族中子弟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他在《告诸子及弟》中说:“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他在《与朱氏》的信中也说:“居官临满,须小心廉洁,稍有点污,则晚年饥寒可忧也。”

  范仲淹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重,薪高禄厚,他召家人于厅堂,当范仲淹看到满堂子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高兴。他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在给子孙留下的《家训百字铭》中,范仲淹训诫和要求子孙要“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家风家训小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