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历史故事-太行山历史故事简短 2024-10-04 01:05:28 0 0 伯乐在太行山上遇到了拉盐车的千里马有什么惊人的举动?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关于高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红旗渠真实故事?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林州市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州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仅凭简单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把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大地。 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钉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 张买江是当年最小的一名修渠人,如今已73岁。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也是修渠大军中的一员,任南山村施工排排长。然而,在1960年5月13日傍晚收工放炮时,因通知工友躲炮而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8岁。 张买江是次年正月初七进入工地的。父亲牺牲后,身为家中长子的他,每天要和母亲分担挑水的任务。一次,母亲去取水,人多拥挤,一下子被挤落到池塘里。母亲穿着一身湿棉衣,扛着空桶,一进家就带着年少的张买江去了工地。 “母亲对我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张买江回忆,在工地上,起初大家照顾他,让他做些轻活,但他偏要捡重活干,每天走七八十华里,在各工地之间穿梭,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被磨出血泡。 当年,像张买江这样的数万修渠民工涌到修渠工地,没有地方住,他们就自己动手解决住宿问题。有的住山崖、宿石缝,有的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几块篷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 这一战,就是10年。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工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从此,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林县人民不仅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