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是历史故事吗 南辕北辙是什么历史故事吗

一、南辕北辙典故

南辕北辙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大家对南辕北辙有什么典故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南辕北辙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南辕北辙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的解析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

[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近义]背道而驰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用南辕北辙造句

1.他不按老师所说的方法进行锻炼,因而南辕北辙,根本达不到目的。

2.我们做事要考虑方法,不要南辕北辙。

3.我让你去日本出差,你竟然跑去北京,天啊,真是南辕北辙。

4.处女双鱼:南辕北辙的一对。你常被鱼儿的多情所吸引,同样地,鱼儿需要你正确的引导。

5.他这人做事总是南辕北辙。

6.起先我害怕的是我们的思想从此将南辕北辙,但随后因为他不再谈及打坐及修行的事,而使我几乎忘了这个曾发生在我丈夫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以及所带给我的困扰。

7.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8.你和我的想法南辕北辙。

9.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

10.图书馆在左边,你往右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11.她和你的性格对比起来真是南辕北辙。

12.没有知识和主见的人,只能南辕北辙,举棋不定。

13.你明明说要好好学习,可天天在看电视,岂不南辕北辙吗?

14.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15.老师让求面积,你怎么求周长了呢?真是南辕北辙。

16.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差别很大,不过二人都以专业作家的骄傲强调经过仔细推敲才取得想往的效果。

17.乍看之下,这两个情节听起来南辕北辙.

18.性格却是南辕北辙,兄长崇尚恬淡无为,一生不争。

19.于是,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在孩子身上只会起到南辕北辙的作用。

20.两人各有志向,所思之事自是南辕北辙、差之千万里……

21.姐姐南宫静儿的性格和妹妹是南辕北辙,一张呆呆萌萌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寒霜,让人不敢轻易接近。

22.西去,奔东,南辕北辙的两大团雪雾漫天飞扬。

猜你喜欢:

1.南辕北辙的故事

2.言不由衷的典故

3.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典故

4.南门立木得历史典故

5.南柯一梦的典故故事

6.泥牛入海有什么典故

7.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二、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都是发生在我国的历史故事对吗

一、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两个是成语故事,不是历史故事。

二、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用这一成语,来劝寓楚襄王振兴楚国。

三、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是用这一成语,来表现目标正确的重要性。

三、南辕北辙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吗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故事背景

战国末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谢谢

望采纳!

四、南辕北辙是什么历史故事吗

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太行山一带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五、都说南辕北辙,为什么不叫做东辕西辙呢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

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见魏王。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吗?”

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魏王:“那是什么样的怪人和怪事呢?”

随后,季梁说道,有一回,季梁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

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

听了季梁讲的无头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

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开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这不正如那一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而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季梁这番话,说得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这就是成语的由来

六、南辕北辙是寓言故事吗

1、《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1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他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愈来愈远了。这则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不管做甚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益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有益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