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历史故事,榆林历史故事大全 2024-10-09 21:06:44 0 0 榆林三岔湾旧社会地貌,求故事,照片? 2017年8月4日下午15点半左右榆林三岔湾发生一起家庭暴力事件。 视频中显示一男子对自己的妻子是一顿拳打脚踢,身边还有那么一个五岁小女儿, 毛乌素沙漠治理详细故事? 1959年以来,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当代的毛乌素治理,有官民两种力量。民间自发治沙,企业投入治沙的事例比比皆是;政府方面则由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各自规划,国家林业部三北局审批并作指导。从上世代60年代开始至今,半个世纪的治沙努力,在剥除玄虚、损耗之外,实实在在做在地面的成绩依然非常可观。 21世纪初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历史上饱受风沙侵害的陕北榆林市,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静静的榆溪河流过繁华的市区,两岸杨柳葱郁;浩淼的红碱淖碧波荡漾,湖畔鸥鸟飞翔。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截止2005年仍有荒漠化土地4480余万亩。特别是地处陕北的榆林、延安两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榆林市长期遭受北来风沙侵害,市区榆阳历史上曾3次被迫“南拓”。如今,榆林市176万亩基干林带、150万亩农田林网和230万亩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 陕西省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8.8%提高到31%。陕西省林业厅2005年6月份公布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1999年相比,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89万亩,沙化土地减少30万亩,极重度、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952万余亩。 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 横跨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几乎是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产生植树英雄最多的:宝日勒岱、乌云斯庆、殷玉珍、王果香、盛万忠、王有德、白春兰、牛玉琴、石光银……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栽下去,活下来的树是实实在在立在那里的,他们最终留在这片沙地上的成绩足以让人们改变对“毛乌素沙漠”的恐怖印象。 比如榆林定边的石光银,他用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长的沙漠边缘种下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这个“人进沙退”的速度,相当于清末同治年间流沙侵蚀榆林城墙速度的两倍多。 榆林沙漠旅游景点? 毛乌素沙漠 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夏季的榆林气候凉爽,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平凡的世界是山西的吗? 我想你问的应该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吧!首先要说这部巨著描述的地理背景不是山西,而是陕西。路遥是陕西人,他在书中提到的石圪节煤矿,现在还有,是一个大规模的国有煤矿。书中说到亲戚给老大孙少安介绍了一个山西柳林的女子贺秀莲,就是因为柳林跟陕西离得很近,当地有不少通婚的情况。 而且那个时候相比于陕西,山西还比较富裕,所以贺秀莲嫁给少安后,帮少安从娘家借钱让他干砖窑,给少安帮助很大,最后辛苦劳累致死,少安非常伤心。 书中后期提到农村改革,社会背景都是在陕西的塬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圪梁。山西则是山沟多,尤其中部,特征黄土高原的并不明显。 榆家湾的故事全文阅读? 榆家湾位于河北涿鹿大斜阳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此地虽叫榆家湾却没有一棵榆树,而是一片杏树园。这个杏树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的时候,是属于我们第四生产队的。紧挨着杏树园东约50米处便是我家的自留地。 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母亲经常领着我去榆家湾自留地干活。尤其在秋季种植的玉米正出穗结棒的时候,常遭名叫獾子的小动物糟踏。这种动物个头比家宠小狗大不了多少,习惯夜间出没。听母亲讲,驱赶獾子的最好办法是用艾耗(一种草)编成绳晒干后,夜间挂在庄稼地里燃着,獾子闻着这股烟味就自行躲开了。因此每到秋天庄稼快熟的时侯,母亲都要傍晚去地里点艾耗,每次我都跟随其后。静黑的夜晚,荒郊野外,只听着猫头鹰在不远处“呱哊、呱哊”的乱叫,吓得我头发好像快要竖起来了,大概母亲也有点害怕,但又不敢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只见她慌慌张张地将数个艾耗挂上点着后,打着手电,拽着我三步并两步地往回走。 一次白天,母亲带我去自留地返回时路过杏树园,只见黄灿灿的大杏结满了全树,一个树枝被结得杏压弯了腰,我走到跟前馋得直流口水,随手就想摘几个吃,没曾料到看园的老头早就在不远处瞅着我呢!还没等我摘下来,“嗨!不许摘!”老头一吼,吓得我立马把手缩了回来,心“咚咚”直跳,于是母亲拽着我赶快离开了。 在大集体的年代,农村最怕过“五黄六月”,那时正是青黄不接,去年的粮食吃完了,新粮还没有打下来,这样就全凭自家的自留地救急。种在自留地的山药、玉米还没等全熟就开始去地里挖得挖、撇得撇,一天三顿煮山药、玉米吃。 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榆家湾的自留地就成为母亲和我常去的地方。到深秋收割庄稼的时候,西北风卷着玉米叶在空中乱舞,我被吹得站不住。仰望天空,经常看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大雁发出凄惨的叫声向南飞过。位于我家自留地的南面就是十几米高的土崖。母亲指着土崖给我说:“每年到这个季节,不论大雁还是小燕都要向南飞,它们漂洋过海,一些年岁大的老燕飞不动了,冬天就躲在山崖缝里过冬,等来年春天,冻死的就冻死,没冻死的再和从南方飞过来的小燕共同生活。”母亲讲得不知是否有科学根据,但对于我这十几岁的孩子来讲,听着直觉得心酸难过。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父母亲早已过世,自己已将步入老年,但每当想起老家榆家湾这个地方,是那么的熟悉和眷恋,幕幕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