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故事)畲族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0-11 11:08:30 0 0 福安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1、福安平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讲戏,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 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也是闽东地区独特的地方剧种,因其道白、腔调平俗如讲话,故而得名“平讲”。 平讲戏属高腔系统,由永嘉戏、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释乐,主要的传统剧目有“七双”、“八赠”、“廿一杂”等。 2、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安银制品加工制作工艺,始于明朝,为福建银雕工艺的代表。 是当地银矿产与畲族风俗结合的产物,其工序包括:熔银,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艺严谨考究,传承有序;产品具有纯洁、创新、精细、动感的特点。 3、闽东根雕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朝年间畲族入迁福安、蕉城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 福安的根雕以其独特的平削凿木法、凸削凿木法、凹削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显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 4、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坦洋工夫”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 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遍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 最鼎盛时期,村中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并设洋行,年雇3000余人,年产茶5万多件,产值100多万银圆。 5、 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主角是汉族地方女神陈靖姑,又名陈十四娘,闽东民间亲昵地称为“奶娘”。 表演流派属于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称武科),全舞始终围绕塑造陈靖姑的形象而展开,体现了畲族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和音乐风格。 长乐道教—白马王生日? 白马王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和信仰历史最久的道教神灵,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汉闽越王郢之三子白马三郎,有勇力、善游猎,遇大鳝害民,弯弓射击,不慎人马皆落入水中溺死。畲族信奉者普遍,逢村尾处皆建白马王庙,农历初一、十五供以香火,此俗今仍相沿。 在长期的信仰过程中,白马王故事不断演变和充实,展示了福州民众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灵的地方特色。宋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载:“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注:距上潭五里。)昔闽粤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并记载该庙唐宋间屡屡祈雨显灵,官员推崇,朝廷加封,但当地百姓竟谬尊大鳝为神,地名鳝溪。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陈垲祈雨后为正视听,令县令改名为善溪。《三山志》成书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其关于鳝溪白马王信仰典故的记载,当属最早。这里只记载了白马三郎射中巨鳝,显示神力,土人立庙祭祀,并没有巨鳝为害民间和白马三郎人马以及随从殉难的记载。 那山那海讲的什么地方? 答案如下: 央视一频道播出的电视剧《那山那海》讲述的是中国福建宁德地区畲族脱贫致富的故事。是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讴歌了中国脱贫攻坚工程中的故事耐人寻味意味深长人物丰满极具典型意义。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