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历史故事有哪些

一、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三顾茅庐、望梅止渴、抛砖引玉、指鹿为马、闻鸡起舞等。

1、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望梅止渴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义: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军队都渴,于是命令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流出来,乘此得以和前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抛砖引玉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释义:想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却得了个坠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说马以迎合赵高。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5、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半夜听到荒鸡叫,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了。于是起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二、成语历史故事有哪些

成语历史故事有鸡鸣狗盗、负荆请罪、桃园三结义。

1、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是一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情况危急。一位名叫狗盗的食客通过装成狗潜入秦宫,并取得孟尝君的妻子舞阳侯的玉玺,再借助鸡鸣时分逃出宫门,成功营救孟尝君。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形容偷偷摸摸的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卑下的手段。这个成语告诉众人,在特殊情况下,卑微的手段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这些手段虽然并不光彩,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在特定情况下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常规,以达成目标。

2、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之间的故事。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门客以为蔺相畏惧廉颇,但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和廉颇。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后,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于形容有错自责、甘愿认罚的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的行为。这个成语告诉众人,即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也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个人之间的恩怨应该放在一边。

3、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结金兰的故事。三人于桃园之中,刘备居中,关羽居左,张飞居右,共同宣誓结为异姓兄弟,共同抵抗董卓。三人立誓同心协力,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深厚的友谊和忠诚的承诺。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友谊、忠诚和信任的重视,同时也鼓励人们要有正义之心、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个故事教育众人,应该像刘备、关羽、张飞一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承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完璧归赵、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穷图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刮目相看、初出茅庐、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草木皆兵等。

1、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2、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3、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草木皆兵、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完璧归赵、入木三分、风声鹤唳、围魏救赵、闻鸡起舞、纸上谈兵、刮目相看、钟鼓之乐、篝火狐鸣、鱼腹丹书、三顾茅庐、望梅止渴、抛砖引玉、负荆请罪、买椟还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桃李不言、请君入瓮、高山流水等。

《退避三舍》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的故事。

《草木皆兵》主要讲述了东晋时期秦王苻坚带兵攻打晋国,却一再被晋国军队打败,让苻坚慌了手脚,到后面将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国军队,吓得惊慌逃窜的故事。

五、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

图穷匕见、悬梁刺股、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

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等等。

六、关于自出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围魏救赵,怒发冲冠,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入木三分,风声鹤唳,背水一战,瓮中捉鳖

卧薪尝胆,钟鼓之乐,篝火狐鸣,鱼腹丹书,揭竿斩木,揭竿为旗,斩木为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乐不思蜀,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完璧归赵.千金买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才高八斗,洛阳纸贵,刮目相看.

江郎才尽,一身是胆,狗尾续貂,四面楚歌,言过其实,七步成诗.

画龙点睛,孺子可教,煮豆燃萁,多多益善,金屋藏娇.

退避三舍,杀妻求将,手不释卷

七、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穷兵黩武、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坚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败涂地、兵荒马乱、兵戎相见、朝秦暮楚。

烽火连年、祸结兵连、揭竿而起、龙血玄黄、一夫当关、枕戈寝甲、直捣黄龙、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曹操献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连环计、官渡之战、长坂桥、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刮骨疗伤、白帝城、火烧连营。

部分成语解析

1、背水一战:这则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2、望梅止渴:解释为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连动式结构,在句子中主要用作宾语、定语等。

3、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