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历史故事(从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024-08-30 22:08:23 0 0 一、从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五老"课堂演讲稿) 龙柱深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原来也是河东中学的老师,教英语科,是在河东中学退休的。在退休之后,我喜欢收集从化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收集了许多从化古代留传下来的物品。我特别喜欢古人读的线装书,也喜欢把从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写下来。几年来,我收藏的东西有古石器,旧家具,旧农具,古旧线装书等等。有些东西现在已不使用了,在农村已很难看见了。我收集整理写下的传说故事有七万多字,大约有五十多篇吧!在报纸上见到的就有《三将军的传说》,《云台山刘仙姑的故事》等等,大部分都在公开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有些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三万多人次。 曾有朋友问我:“你不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吗?怎么喜欢收藏和写作?"这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太好了,祖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宝贵了。我要让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贝一代代传下去。这些宝贵的东西再不抢救,就会腐烂,就会消失。特别是我少年时听长辈们讲的故事,很动人,很感人,如果不写下来,慢慢就会失传了。 或者有些同学不知道,你们所在的村庄,就可能留传着动人的故事。我们河东中学的所在地,以前叫做七星岗。据说南宋皇帝逃亡时,把七大缸另加大半缸的皇室金银珠宝埋在这个地方,以便日后能利用这些财宝组织军队,东山再起,打败元军。藏宝的具体地点当然是个秘密。这七大缸半的珠宝,流传下来就变成七星伴月亮了。太平钱岗这个地方,有广裕祠,很出名。钱岗原来也不叫钱岗,而是叫七星岗。我们学校这个地方,宋军埋了哪么多财宝,应该叫钱岗吧!但偏偏倒过来,埋了财宝的地方叫七星岗,没埋财宝的地方叫钱岗。这是因为宋军为了转移视线,又便于记忆吧!有一个成语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而这里埋的是亿万两金银珠宝呢!如果这里叫钱岗,就会被人惦记着了,于是就与七星岗互相调换了。这里变成了七星岗,原来的七星岗变成钱岗了。还有一种说法,宋皇室的财宝不是埋在这里,而是埋在凤凰的金钱山呢!在学校开办初,我曾见到附近村民建楼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大罐宋钱,后来听说屋主按烂铜烂铁论斤卖给废品店了,真是太可惜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呀!我们从化有许多村落都是南宋官兵的后裔。钱岗就是在崖山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南宋丞相陆秀夫的后裔。屈洞村是北宋潘美的后裔。这个潘美在杨家将这个故事中变成了潘仁美,是个奸臣。真实的潘美是位忠臣,为统一国家作出贡献的。在鹊朗村,有纪念杨五郎的遗迹五郎庙。结合历史知识再来看这些传说,就会发现,我们从化也有许多值得写的东西,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并不是南蛮之地。我们的家乡其实是很可爱。 我们现在看到的双凤山,在以前叫鹧鸪山。明朝的一位姓唐的县太爷听着就不顺耳,鹧鸪是小鸟,只在小地方飞来飞去,缺乏一飞冲天的气概。改了吧,唐县太爷一声令下,就把鹧鸪山改为双凤山了。双凤朝阳,是古代从化八景之一。唐县太爷为了改山名,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祭双凤山文》:“惟山秀拔,双凤其模。未遇识者,抑名鹧鸪。山损其名,为山之污。凤鸟,鹧鸪,凡瑞异途。惟瑞名瑞,名实乃符。更名双凤,不亦快乎?勉旃凤山,爰发其雏。羽翊文明,慎毋负吾。尚飨。” 这篇文章,原来是用石刻好,放在凤院村的。凤院村原来也不叫凤院。因村里村外,原来有大片的枫树林,当时是叫枫园的。因为鹧鸪山改名为双凤山了,枫园的大池塘的水里,经常倒映着双凤山,枫园与双凤山是连在一起的,跟着枫园也就改名为凤院了。"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建文章"。你看多有气概和诗意!读起来也觉豪情万丈。我的外公外婆也是凤院人。我小时候在凤院看过龙船,听过大戏,也听过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我母亲是一边唱着戏文,一边把故事讲出来的,至今我仍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几句戏文呢!在讲到从化本地的典故时,讲得最多的是云台山的刘仙姑了。刘仙姑据说是真人真事,她很小就被卖到云台山下的村里当童养媳了。她的家婆对她很刻薄,经常打她骂她。她逆来顺受,孝顺长辈,熬尽许多苦楚,后来被增城的何仙姑收为徒弟,再后来在云台山上成仙了,成了保祐一方生灵的地方神。我把她故事写了出来,发表在《今日从化》和《流溪老园丁》等刊物上,并且在网络上流传下来。 其实,从化这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我们学校可能有汉田村的同学。汉田村附近以前有一座鲤鱼形的小石山,与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有关联。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从化的东面邻近龙门县。据说流溪河的鲤鱼王很早就不想在流溪河里称王了。它要逆着小海河而上,跳过龙门,化作龙王,云游四海。在路途中,它遇到柯木关,大迳关,小迳关等等关卡,还遇到大鼻鹤等官兵的围追堵截,最后拼搏累死在汉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在从化县志里,有关于《鱼王石》的记载。 大家还可以在从化大桥附近的流溪河东岸,看到鹅岗头这个地方。在修河堤时,差点就被铲平了。当地村民经过有理有据的抗争,得以保存下来了。据说这个鹅公头,就是何仙姑坐的天鹅变成的。在河西以前河滨公园工人球场旁边,也有一座小石山,据说是刘仙姑坐的天鹅变成的。这两个天鹅一公一乸,它们天天在一起,有时分开在流溪河两岸。后来何仙姑和其他七仙一起去了渡东海,就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吧。何仙姑把公天鹅留在流溪河东岸,她以为很快就会从东海回来,忘记给它自由的指令。没有何仙姑的指令它不敢游到西岸,与母天鹅会合,只是天天隔河相望。久而久之就变成鹅公头石了。刘仙姑只顾在风云岭修炼,也忘记了她的鹅乸。天长日久,那个鹅乸也化作石山了。这些传说是不是很感动人呢?现在有商家利用鹅乸这个题材做生意,天天叫卖鹅乸煲,我觉得是不妥当的。美丽的传说不能庸俗化,我们要让这些美丽的传说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我们从化美丽的传说还有很多,像温泉的《龙宫煮泉》,森林公园的《八仙造流溪城》,从化八景和吕田八景的传说等等,讲十天十夜也讲不完。从化还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是华南地区的主战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抗日故事,如江埔村的大只能,就活捉过日本仔。河东中学所在地,张瑞贵将军就多次与日本仔打大仗,在附近还有抗战时修建的炮楼呢!以前从化二中的校长庞捷,他的父亲就是张瑞贵部队里的一位营长。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像良口榴花山抗日大会战,云台山解放广州的最后一战,等等。大家看看,从化不但山清水秀,流传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还是挺多的。我们现在趁还记得,就应该尽快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下去。这也是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一个具体做法吧!我现在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工作还需要你们挖掘和整理。努力吧!让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发扬光大,激励我们爱国爱家的热情,为建设好我们的家乡多作贡献吧!二、从化凤院古村之历史典故(一) 四祖落籍典故,说的是凤院古村四世祖欧阳梦雷,字应祥(1227—1297),从广州双井街(今越秀区盘福路一带)迁居从化,约在1245年落籍从化,建立凤院村的典故。欧阳梦雷,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凤院村开村鼻祖、建村始祖。 六祖迁居典故,说的是凤院古村六世祖欧阳泽,字布心(1284—1359),听从堪舆学家、风水先生的指点,从凤院古村风水鱼塘南岸搬迁至北岸定居,遂使家族开始人丁兴旺之典故。凤院古村在建村100周年左右,开始人丁兴旺起来。 金鸡哺窦典故:说的是凤院五世祖欧阳汉卿,字复亨(1255—1326),安葬于土名叫“金鸡哺窦”山(此山与麻村高祖李安政安葬的海螺山齐名,都是旺丁风水宝地)。凤院欧阳氏,从此开始扭转人丁不旺之局面。因此,从化民间有流传数百年的一句谚语:凤院欧阳高祖四座向山,不敌麻村李氏高祖一座海螺山。意思是,凤院高祖最开始安葬的四座山,其风水不及麻村李氏高祖李安政1201年安葬的那座海螺山。 欧阳“旺”李典故:凤院开村鼻祖——欧阳梦雷(1227年—1297年)的女儿、孙女、侄女、玄孙女都嫁给了麻村。孙女嫁麻村李伯华,女儿嫁麻村六世祖李天举,玄孙女嫁麻村八世祖广大公。其中,侄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并生下五子,为李氏一族立下大功,直系后裔数万人,成为麻村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婆。而凤院八世祖之一的欧阳璟光(号月松,1368年—1449年)、欧阳瑀光(号月竹,1372年—1427年)均把女儿嫁麻村李氏一族。历朝历代,凤院女儿为麻村李氏开枝散叶数不胜数,当然凤院欧阳氏迎娶麻村李氏也不少。而凤院五世祖之一的欧阳元孙(千禄)膝下无儿,最后把田产田契尽数赠给麻村之外孙,助外孙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后世遂有“凤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历史典故。此一典故具体如下: 凤院五世祖之一欧阳元孙(1261年—1307年),乃是凤院建村始祖欧阳梦雷之侄。欧阳元孙(号千禄),他本有一子二女。但儿子外出失踪,只剩两个女儿,长女嫁邓村,次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1269—1343年)。幺女欧阳氏(1301年—1382年)为李家诞下五子,直系后裔数万人,成为麻村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婆(麻村族谱古书记载:七世祖若金公,配欧阳氏,生子五人,仁发、仁遂、仁广、仁卿、仁寿)。 作为外公,欧阳元孙(千禄)膝下无儿,最后把田产尽数分给麻村之外孙,助外孙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外孙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仁卿李公祠),后世遂有“凤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历史典故,同时衍生出“麻村贤孙尊老敬老尽得外公田”这样行孝积福的故事(故事有多个版本,大多记述了当年邓村外孙不如麻村外孙孝顺,失去继承外公大量田产的机会),堪称从化县人文历史之千古趣闻、奇闻。三、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扩展资料番禺的经济来源第一产业2017年,番禺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9.56亿元,同比下降0.3%。2017年,番禺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2.34亿元,比2016年增长0.6%。其中,种植业产值17.28亿元,下降15.1%;渔业产值26.87亿元,增长3.2%;畜牧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2017年,番禺区工业总产值2445.29亿元,比2016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1.42亿元,增长17.3%;其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886.33亿元,增长15.5%;股份企业工业总产值1124.44亿元,增长19.4%。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6.64亿元,比2016年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3%。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782.36亿元,增长76.2%。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2.8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比2016年下降0.3%。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6.78亿元,比2016年增长28.0%,其中,利润总额154.57亿元,增长14.6%。2017年,番禺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57亿元,比2016年增长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5.95亿元,增长5.8%;安装工程产值12.68亿元,增长7.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番禺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