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历史故事介绍_阳澄湖历史故事介绍50字

沙家浜讲了什么故事?

故事概述: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员,来到沙家浜养伤,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找到这批伤员,日伪军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为避开敌人锋芒,党组织安排伤员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敌人的扫荡一无所获。

日寇并不甘心,命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设法找到这批伤员。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向阿庆嫂打探伤员下落,阿庆嫂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利用枪声通知了芦苇荡的伤员,使伤员提高警惕。

沙家浜被敌人长期占据,阿庆嫂按县委批示派沙四龙把伤员转移到红石村。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杀了一些群众。

几个月后,伤员痊愈,沙四龙也参加了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新四军战士,组成突击排,连夜奔袭,杀回沙家浜,此时正值胡传魁举办婚礼,新四军突然杀入,将敌人一举全歼。

沙家浜的介绍?

常熟沙家浜地处阳澄湖畔,湖荡中菱荷相间,芦苇密布,古色古香的画舫载着游客穿行在芦苇迷宫中,寻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芦苇荡的故事,著名景点有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

因京剧《沙家浜》而家喻户晓。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现辟有芦苇荡、教育馆、春来茶馆等景点。

关于京剧《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方的一个根据地——沙家浜。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在党的领导下,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冲破险阻,成功地转移了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个伤病员,而后我军大部队回兵东进,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汉奸胡传魁和刁德一。这出戏不仅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而且还有“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等多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以及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智斗》那样扣人心弦的戏剧场面,在广大听众中广为传唱。该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性成为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苏州接驾桥由来?

新苏州人多了,许多老苏州流传下来的地名及背后的典故自然不太了解。比如说古城的“龙脉”人民路,这本来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后再寻常不过的名字,可就在这条路的北端与东中市交汇的路口,却有一个画风完全不搭的“接驾桥”,而最重要的是,这里压根儿没有桥。

所以不少新苏州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地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驾桥,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应当非常悠久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吴王屈驾于此,名屈驾桥”。

所谓“屈驾”就是“委屈大驾”的意思,古人在敬语方面真是讲究得很,反而是现在的我们好像不太在意,一句“某某领导莅临指导”就可以交待了。

南宋《平江图》上接驾桥也出场了,当时叫做能仁寺东桥(因在能仁寺东而得名)。这个能仁寺换个名字大家也许就熟悉了,它也叫作重元寺,就是今天阳澄湖畔的那座寺庙的前身。

这座重元寺(初名重玄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有名的信佛的皇帝,以佛化治国。因此那个时期苏州修建了不少寺庙,像寒山寺、灵岩寺、保圣寺都是那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代的产物。

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祖孙皇帝先后多次南巡,几乎次次都会到访苏州,来的多了传说和故事自然满天飞,有人说当时苏州的官员百姓在护龙街(人民路旧称)上接驾、迎接皇帝,所以就有了接驾桥的名字。

清末民初的时候苏州城的地图上还能看见接驾桥的影子,那时候这里有条接驾桥街,旁边有接驾河,河上真有座接驾桥,但在建国后苏州城内填河、拆桥、修路,大搞建设,这里的河与桥也都被彻底抹去,只有地名还顽强地留存在老苏州人的生活里。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