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的历史故事_有关苏轼的历史故事60字左右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改诗》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关于苏轼的爱国故事?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轼苦读书的故事?

苏轼的苦读书故事可以从他少年时期开始谈起。据记载,苏轼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自幼聪明过人,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他的名声渐渐传到了许多年长的人耳中,他们纷纷向他请教学问。然而,少年成名的苏轼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自幼便在学海中徜徉,苏轼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已经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精通了,甚至达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

然而,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门求教,希望苏轼能帮助他解决一本书中的难题。苏轼接过老人手中的书,翻看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看过这本书,而且书中的很多字他都不认识。这一刻,苏轼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决定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反思和修正。

苏轼从小就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他对于学问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曾经在书房中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然而在面对自己的知识盲区时,苏轼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面对。他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即使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不会轻易放弃。

在苏轼的读书历程中,还有一个故事值得一提。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安石的文人出了三难苏东坡的题目,其中一难是出句成对。这个题目对于才子苏东坡来说非常困难,因为那句诗的上联非常奇特,涉及到闰八月和立春等元素。苏轼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下联。然而在后人帮助下,苏轼最终还是对出了下联。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在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决心。

总之,苏轼的苦读书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在学问上的严谨态度和求知若渴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他的故事激励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苏东坡北归历史故事?

苏东坡北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苏东坡本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结束流放生活,北归之路正式开启。他先从海南岛渡海,在阳山登岸,然后经由广东、江西、安徽,最后到达江苏。这次北归之旅共有三个月,走了约六千里路。在这段旅程中,苏轼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东坡北归经历充满了艰难险阻和波折,但最终他成功回到了故乡,并继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也展示了苏东坡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精神。

苏轼种地的故事?

苏轼种地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相传,苏轼在晚年时曾隐居于一个小山村,他亲自下地种菜,并且常常和村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一天,苏轼来到了一个村民的菜园子里,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感到非常欣喜。他向村民请教种地的技巧,并表示自己也想尝试一下。于是,村民便教他如何耕种、施肥、浇水等技巧。

苏轼非常认真地学习,每天都早早地起床,到菜园子里忙碌起来。他耕田、播种、浇水、施肥,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认真。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蔬菜长得非常茂盛。

当蔬菜成熟时,苏轼非常兴奋地向村民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村民们看到苏轼种的蔬菜长得非常好,都纷纷称赞他的努力和技巧。苏轼感到非常自豪,并且决定以后要继续种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