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政治小故事(近代历史政治小故事简短) 2024-10-17 22:41:04 0 0 谏太宗十思疏十个小故事?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征所写的一篇奏疏,主要是就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策略提出建议。其中有一些小故事,如下所述: 1.李密望月:故事说,唐太宗纵情饮宴,李密上前陈说自己望月所得的关于后世成败的思考,太宗听后多有感悟。 2.王德威与魏征:故事说,王德威斩杀叛军,魏征提议放过叛军首领,太宗采纳后,结果那位被放过的叛军首领叛变更加凶残,被诛杀之后,太宗对魏征说:我错了,是你想得深刻。 3.谈兵变:故事说,唐太宗随军出征,与骠骑大将军秦叔宝一道,经历猝然而至的敌军袭击,两位大臣一同思索战术,找到突破点,最终成功穿过包围圈。这个故事说明军事把控的重要性。 4.逆子伏诛:故事说,当李世民即位之后,他弟弟李元吉趁机发动叛乱,李世民亲手伏诛他,从而把戒备放到了最高点,遏制了其他潜在的叛逆借机作乱的企图。 5.建立军功:故事说,四个焦桐在水滘桥一役中建立大功,李世民既资助购置一千头牛,又允许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为国家建立了庞大的人力资源。 6.强化经济:故事说,李世民受尚书令房玄龄启示,开镇州买卖,得以大兴商品交流,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7.每天结束后的自我反思:故事说,李世民每天都回想“今日所为,明日改进”的原则,努力完善自己的管理坚守,也反省自己的所在努力。 8.眼光远大的特点:故事说,李世民在政治的、民生的、宗教的各个领域中,都保持广阔的视野,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 9.网络思维:故事说,李世民知道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支持,才能紧密合作,故开发了类似末代Typora的基础代码,类似的思考来源于他对网络化思维的看重。 10.加强领导力:故事说,太宗知道高压政策不是万全之策,为了避免百姓生活不稳定,决定改革税收制度,增强领导力。 礼治与君臣父子的故事? “礼治”,是一种以礼仪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秩序的执政理念。“礼治”的基本确立在西周初年,周公旦在确定礼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初的“礼治”是以“尊尊”和“亲亲”的观念为基础的。“尊尊”就是地位低的人要尊重地位高的人,不得僭越;“亲亲”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再由亲疏来确定贵贱。 由此,君、臣、父、子各具其名,尊卑、亲疏、高低、贵贱各有其分。依此,整个社会建立了一套严明的秩序,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不会出现纷乱,这就是“礼治”的核心意涵。 与“礼治”的思想内涵相配合,统治者创立了一套繁复而精微的礼仪制度,令“礼治”的形式与内容相为呼应,以起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论语•颜渊第十二》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意思是,齐景公向孔子门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孔子回答的对策是,要令做君主的像个君主的样子,为臣的像个臣子的样子,当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 也就是说,要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各就其位,名符其实。齐景公对孔子的建议非常肯定,认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即使国家有很多粮食,自己都会吃不上的。 孔子的这种关于君臣父子的表述,被后世演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准则,其与孔子的原意相去甚远。孔子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当依照礼法来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而“三纲”强调的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统领。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有序,但方法略有不同。 “礼治”并未能使国家的运行长治久安,统治者也未能借此高枕无忧。延递至东周时期,“礼治”的规则便为礼崩乐坏的乱世局面所打破。 凡事都有度,有哪些关于“物极必反”的故事? 唐玄宗。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唐玄宗前期不仅慧眼识贤相,还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唐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然而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至此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关键人物。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