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历史故事,一则历史故事一个道理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历史小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简短历史小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原驻那里的第44军一起,统归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指挥,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第44军就算孤悬一隅,穷途末路时也完全可以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增援毫无意义。

(川军王瓒绪)

离谱的事继续发生,结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放弃海州,从陆路向徐州收缩,其结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一个军也送到华野嘴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在新安镇整整呆了两天,也是足以致命的两天。

第100军就是原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时任军长黄埔四期周至道,济南战役使其战力大损。而第44军则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1946年改称为整编第44师,隶属于李延年绥区担负警备任务。1948年9月恢复军级番号,时任军长王泽浚,特别注意,这家伙有些来头,是四川军阀王瓒绪的次子。妥妥的军阀二代。


(黄百韬)

本来黄兵团只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第100军被调入后也无碍大局,因为这四个军距离兵团部所在地新安镇均不过2、30里路,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徐州开拔。然而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转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姗姗来迟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团,成为“因小失大”的典型范例。

因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迁”!根据撤离计划,除财政、盐务部门等少数人员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绥靖区司令部机关,全体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浩浩荡荡,行军慢慢腾腾,而几十公里外的黄百韬则是望眼欲穿。

(第九绥靖区李延年)

关于第44军也划归七兵团指挥,并且跟随黄百韬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刘峙转达的。本来,黄百韬在徐州参加完军事会议后,11月4日的深夜就赶回新安镇,紧急部署各军西撤,到11月5日的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命令到达就开始跑路,然而就在这个晚上,刘峙不让走的电话来了。

黄百韬情绪一度失控,兵贵神速是基本的道理,他在电话里大声质问总司令刘峙:“第九绥靖区究竟何时到达新安镇?本兵团究竟何时才能撤退”?刘峙哼哼叽叽给不出具体时间,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黄百韬气得摔了电话,可是又不敢不等。作为杂牌将领,黄百韬深知抗命的后果,否则后患无穷。


(第44军王泽浚)

整个11月6日黄百韬都是在抓狂和不安中度过的,他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军害得整个兵团傻等,到11月7日天快亮时,允许第七兵团西撤的命令仍然没有到达,黄百韬决定不再等了,下令非战斗人员凌晨6时乘车出发。然后,这位兵团司令官开始在指挥部里大喊大叫,不停地询问第44军到了哪里,还有多久能到达新安镇?参谋和副官们面面相觑。

终于在11月7日中午,黄百韬等来了祖宗一般的王泽浚44军,于是第七兵团大逃亡一般撒丫子向徐州跑路,当天下午赶到运河东岸,各军乱七八糟开始过河,11月8日兵团部到达运河西岸的碾庄圩,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拂晓时分断后的第63军已经遭到攻击,华野来了!次日,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占领曹八集,那是撤往徐州的必经之路,从这一刻起,黄百韬兵团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黄百韬)

让我们看看这两天的时间有多么的惊险:华东野战军主力11月6日起开始南下(淮海战役开始日),11月8日上午第三绥靖区张、何两位将军起义,因此华野各纵队得以迅速从正面通过贾汪、台儿庄防区,经过一昼夜强行军和紧急部署,至11月9日完成对敌黄百韬兵团的拦截与合围。而如果黄百韬11月5日能够出发,11月9日将会到达徐州东郊,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而这一切的发生,源于蒋军“因小失大”的习惯性作风,源于11月5日晚刘峙那道荒诞的命令,十几天后,黄百韬毙命前的“三不解”第一条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而他辛辛苦苦等来的第44军,也很快全军覆灭,中将军长王泽浚被华野生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形势图)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