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奋斗历史故事-四十年奋斗历史故事简短 2024-10-19 09:32:45 0 0 在历史上有很多默默无闻作出无私贡献的人的主要故事? 1、隗顺。 宋朝时期,岳飞被秦桧冤杀于风波亭后,尸首卧在临安监狱冰冷的地面,因惧于秦桧权势,无人敢去收尸。 当时,有个狱卒叫隗顺,正好在此当差。 他正直忠义,一直仰慕岳飞,便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遗体偷偷背到了城外,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还把岳飞身上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又在坟前栽了两棵松树,以方便日后辨认。 隗顺暗中护祐着忠良,无人知晓,直到临终时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他儿子,并叮嘱儿子千万保密并看好岳飞之墓。 后来,岳飞终于沉冤昭雪,遗体就被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称为“宋岳鄂王墓”。 提起隗顺,恐怕没几人知道这名字是谁,他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但他的义举和民族精神,足以感人肺腑、流芳百世。 2、许仪后。 明朝时,有个叫许仪后的人,早年是一介书生,酷爱医学,不幸在广东经商时被日本倭寇俘虏。因他精通医术,就被当时的藩主留在身边,做了一名医官。 之后,他一直被困日本,回不了祖国,只好娶妻生子定居下来,一呆就是十几年。 这时候,日本正是丰臣秀吉主政时期,他野心勃勃,筹划着向外侵略和扩张,他想先占朝鲜,再吞并大明朝,而丰臣的这些野心,朝鲜和大明根本就毫不知情。 许仪后虽身处异国他乡,但爱国之心从未湮灭。他知晓了丰臣的野心后,难免不为祖国的安危担心。 于是他马上开始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地打听和收集材料,将目前日本的国情、军事特征、作战计划等整理出了一份详细报告,交给了同心同德的老乡朱均旺,让他秘密带回祖国。 当时距开战不足三个月了,丰臣秀吉已下严令封锁了各港口,许仪后只有将朱均旺藏在林绍歧的商船中,再利用藩主家的地位,找到港口主管,说服对方放了这条船,于是这船乘风破浪,直向大明朝驶去! 朱均旺尽管海上遇到了风暴,但死里逃生,终于回到了祖国,将情报交给了朝廷。 明朝获取了情报,便有了准备,以逸待劳,最后明军在“壬辰之战”中大获全胜! 许仪后也是个小人物,但他抗日救国之心堪比日月,他是个无名英雄,值得尊敬和铭记! 你还知道哪些失败后坚持获得成功的故事? 表哥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贵在坚持。这是他自己的杰作,也是他走向成功的见证。 表哥因为家庭的原因,读完初中就辍学出去打工,经过八年的勤工俭用也存了一大笔钱。表哥为了结束这几年打工的所带来的艰辛和无奈,决定转行。机遇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所准备。就在这年,表哥的好朋友想搞个养殖虾苗的基地,由于成本过大,于是找到表哥合作。表哥对他的朋友的为人处事很认同,并且知道他之前在虾苗场干过几年,经验和技术肯定过硬,于是很高兴答应合作。合作的第一年,由于表哥的勤奋和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就学会了养殖虾苗的相应技术和销售经验。虽然在这一年里,收入不是很多,但表哥己经挖到自己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这时更加坚定表哥的信心,相信这行业必定会让自己风生水起。 可是好景不长,合作的第二年,由于虾苗的饵料太贵和虾苗出售问题以及天气恶劣的原因导致表哥他们面临绝顶之灾,不但把前年挣的赔了进去,双方也亏了一笔大本钱。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经过上次的失败,表哥和他的好朋友并没有放弃,他们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到处串朋访亲以及银行筹到了一笔很大的资金,然后还扩大养殖规模。 皇天不负苦心人,合作的第三年,由于表哥他们坚定的决心和默契的配合加上上次的教训,终于成功了。就在那年售出10亿尾苗幼,纯收入达到二千万。之后表哥和他的朋友不仅搞虾苗养殖还搞起房地产,现在他们都是过亿身家的大老板,还在他们家乡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也受到村民的称赞和尊敬。看到表哥和他的朋友由失败到成功的事迹后,我的感悟出一个道理:只有曾经的失败,最后才有更大的成功。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开场时袁老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然而演讲全程,几乎未见停顿或错误。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向我们证明了,原来奋斗这件事,与年龄无关。 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89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经快90岁,如果是寻常的老人,可能早就安心呆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他却一直心心念念着我们这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 袁隆平一生80%的时间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即便环境艰苦,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1949年,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除了教课之外,他每天抽时间拎着水壶和馒头下试验田与稻株为伴。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肆虐,很多人饿死的、病死的,当时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难挡吃不饱的灾难。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袁隆平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当时还没有杂交水稻这一东西 ,这是连发达国家都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 当袁隆平提出要攻克这一难题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 最懂他的妻子,有一天忍不住质问他:“你这样长年累月的大海捞针,难道就不会感到厌烦吗?” 他回答妻子道:“只要能深入不懈的追究下去,我就可能成为第一个告诉世界这个秘密的人,让无数中国人免于饥饿。” 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生产,平均比常规稻增产约20%左右。这坚定了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走出去”造福人类的信心。为此,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专家付出了良多。其中之一便是:授人以渔。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让全世界为之振奋。 据报道,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样测产,得出的数据达到每公顷10.8吨,在当地,这是非常惊人的高产量,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 袁隆平此生都只为了一个朴树又坚定的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都系在农田上,近90高龄了,还是一有功夫就跑去农田考察。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他会拉小提琴、打排球、会跳踢踏舞、还会说俄语和英语!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大国的典范!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