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历史故事简短概括-杭州的历史故事简短概括50字

简略地说说杭州的历史?

杭州的历史故事简短概括-杭州的历史故事简短概括50字

杭州除上述名称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别称,一个叫“婆留城”、一个叫“武林”。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徽宗第九子赵构称帝建南宋,将都城定在杭州,并改名为临安,含有临时安顿下来,日后还要收复失地到中原重振江山之意。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南宋皇帝意志逐渐消沉,早已将家仇国耻忘得干干净净,陶醉在江南半壁江山的歌舞之中了。正如当时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一诗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改称临安的意义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南宋灭亡后,元朝立即改称为杭州了。

关于杭州“婆留城”的别称,源于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据传说,钱镠出生在一个夜晚。当时他的父亲钱宽刚巧从外面办完事回来,快到家时,只听得兵马奔驰之声甚响,又见其家红光辉煌。钱宽以为是家中失火,待他急忙奔回家中时,屋里正好传来孩子出生的啼哭声。钱宽甚感惊异,认为这是破家灭族的凶兆。于是,决定将孩子丢弃到井中溺死。后幸得隔壁婆婆苦苦劝说,才保住了这条小生命。那口要丢弃钱镠的井后来被人称作“婆留井”,钱镠也因此得了一个“婆留”的小名。后来,钱镠成了吴越国的开国皇帝,并将杭州定为国都。所以,后人又把杭州称作“婆留城”。

杭州“武林”别称源于西湖西部诸山。西湖风景优美,不仅仅是西湖水美,西湖西部诸山也美。山水交相辉映,才构成了西湖如诗如画的情致。西湖西部诸山,旧时统称武林山。所以,杭州又有“武林”的别称。关于杭州钱塘名称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传说历史上曾有一个名叫华信的地方官,想筑塘拦江,就欺骗百姓说,凡有人挑土一斛到江边并送到塘上的,给钱一千。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挑土石而来。但是当老百姓将土石挑到江边后,华信却背信弃义地说没钱可给。百姓非常气愤,便将挑来的土石倒在了江边。拦江的工程没有建成,但却在江边形成了一个塘堤。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地方叫“钱塘”了。故事讲得很有意思,但却与史实不符。杭州称钱塘是唐朝的事,而故事说的却是东汉时期。这显然是后人根据“钱塘”两字杜撰出来的。不过这也无妨,不是史实,却也为杭州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

希望能够帮助你,呵呵……

杭州西湖的历史?

杭州西湖,最早在东汉班固《汉书》卷十八《地理志》中有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武林水就是西湖最早的名称,后衍生出钱塘湖、西子湖等名称,至宋代开始,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以看出,后来古人又编出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给西湖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拓展资料

杭州西湖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西湖也在1982年被国家首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

杭州断桥的历史?

杭州断桥历史很悠久,最早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当时只是一座木制拱桥。南宋时期改为石拱桥,并命名为宝祐桥。元朝时期因战乱而毁坏,明朝时期重建并改名为段家桥。清朝时期又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增加了亭台楼阁和石雕。1941年又进行了改建,1950年代又进行了加固和美化。

断桥在历史上多次修缮,成为西湖边上的风景名胜。它与白堤、宝石山、保俶塔等景点相映成趣,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描绘。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蛇传》中白素贞与许仙在断桥上相遇和重逢的浪漫故事,使得断桥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杭州的历史有多久?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