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漳州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关漳州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2-18 23:56:18 0 0 漳州古墓的故事? 起源于唐代陈元光将军的墓陵。陈元光是唐代的开漳圣王,他建立了漳州,其墓地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的浦南镇石鼓山,被称为“唐开漳陈将军墓”。这座古墓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其中石像、石马、石羊等唐代石雕也依然完好无损。 在漳州市蓝田镇的长山水库,几十年前因修建水库而沉入水底的古墓群,时隔多年后再次被发现。这些古墓中有两座合葬墓,其中一座墓志铭上写着“夫谥某官某氏合袝”的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而另一座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则表明这是一座夫妻与儿子合葬的墓。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在漳州,还有一座被称为“圣王大道”的陈元光文化景观带。这条景观带以陈元光文化为主题,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这些漳州古墓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展示了漳州人民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漳州四仙女的故事? “四仙女”的前世今生 《漳州市志》记载,上个世纪80年代起,漳州市区掀起建设城市雕塑的小热潮。此后,漳州城区的中山公园、新华北路、胜利东西路相继出现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雕塑,其中包括中国女排塑像、水仙花之神凌波仙子塑像,凌波仙子又俗称为“四仙女”。 1986年2月,四仙女城雕在胜利东路与元光南路交会处喷水池中立起,四位仙子以一个镂空的九龙戏珠大圆球为中心翩翩起舞,为漳州民众送来吉祥和幸福。此后十几年,“四仙女”雕塑慢慢成为城市地标,注入漳州人的心坎里。2003年,由于城市发展及市政道路的改造,四仙女城雕移步高速公路长洲路口,而九龙戏珠大圆球则因为重达十几吨拆不动被毁掉。 作为漳州的文化坐标,“四仙女”城雕承载着漳州市民们的诸多回忆,市民纷纷要求把“四仙女”搬回市区。 2012年,漳州“两会”期间,“四仙女”城雕迁址问题再度被政协委员陈南漳提起。他在《关于“穿墙透绿”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将九龙公园西北角改造升级,然后把漳州的文化地标四仙女雕塑请回城区,安放在该处。 三钢的历史故事? 一转眼,三钢走过风风雨雨60余年。 这是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这是一次豪迈壮阔的长征! 1958年,3万建设大军在小小三明县辟山建厂,种下了振兴工业的强国梦。仅在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一座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创造出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曾经荒僻的小山村,从此被火热的劳动激情点燃。 此后,三钢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十年浩劫,有过项目下马、6000余职工泪别钢城的凄楚,也有过蹉跎岁月中坚持生产的执着,最终,她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重焕生机活力,并保持着昂扬的高质量发展势头。 如今,三钢正稳步推进“十三五”发展规划,昂首阔步再出发,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 提升自身实力 实现外延扩张 ——企业越做越大 老一辈的三钢人可能做梦都不敢想象,三钢会有如今的发展规模: 年产钢1200万吨,形成以钢铁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三明本部、泉州闽光、罗源闽光、漳州闽光4个钢铁生产基地…… 从10余万吨到千万吨,凝聚了一代代三钢人的汗水和智慧。 1998年12月,三钢实现年产钢100万吨,几代三钢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成真了。立足新起点,当时的三钢领导人豪言: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再造一个三钢! 再出发,三钢决定走大集团运作之路。2000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设立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至2002年底,三钢已成立6个控股子公司、6个模拟法人公司。 三钢立足钢铁主业,不断挖掘企业潜力,提升内涵: 2003年钢产量突破200万吨; 2008年钢产量突破500万吨…… 此后10年,三钢坚持推进装备“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改造,重点开展了三明本部的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二炼钢二期工程、2#板坯连铸机、圆棒生产线等一系列填平补齐改造项目,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220㎡烧结机、1800m3高炉、120吨转炉和唯一的板坯连铸、中厚板、优质圆棒生产线,使集团三明本部产能达到了年产钢650万吨。 提高自身硬实力的同时,三钢还结合资本兼并运作重组,实现外延扩张。 2007年,三钢兼并重组民营企业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以此为基础,又把握2014年钢铁行业发展低谷的机遇,设立福建罗源闽光有限公司,兼并了位于沿海罗源湾的福建三金钢铁有限公司。 实惠显而易见:此举不仅提高了省内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使三钢跨入了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还为三明本部产能转移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从内陆到沿海、从闽西北到闽南、再到闽东的“三足鼎立”之势,实现了三钢人梦寐以求的沿海布局梦想。 2017年11月,三钢又通过司法拍卖,成功竞买福建正和钢管有限公司,并设立漳州闽光钢铁有限公司予以接收。至此,三钢集团拥有了三明本部、泉州安溪、福州罗源、漳州闽光4个钢铁生产基地,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截至2019年12月,三钢集团有职工1.59万人,总资产436.09亿元,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6家(其中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紧密型企业2家。 未来,三钢仍将持续做强做大钢铁主业,适度多元发展。一方面,着力发展钢铁主业,积极实施钢铁行业联合重组、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新增H型钢、大盘卷、薄板产品,扩大制品类线材、高端板材等产品规模;另一方面,积极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金属深加工、金融、化工等非钢产业项目,努力把三钢集团打造成为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注重奖励机制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行业竞争力越来越强 三钢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公司在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不如沿海钢企。而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提高竞争力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改革创新。 技术中心项目管理科科长王义惠介绍,一直以来,三钢集团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在做好国内外冶金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的同时,着力自主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三钢将新产品开发和品种结构调整,提升到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方面都予以了保障支持。 2005年,三钢成立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及优钢项目部,总监由公司总经理兼任,部署落实新产品开发工作。之后成立技术中心,由集团公司技术质量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任技术中心主任,负责科技进步和产品研发创新工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参与。 近年来,三钢集团相继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创新管理激励制度,每年开展重点技术项目攻关,每二至三年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创新项目和个人,实行公司级专家模拟年薪制和分厂级专家技术津贴等制度。从1999年起,三钢集团每年拨出100多万元,用于奖励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有贡献的人员。 2013年,三钢集团又出台实施了《改善提案和改善成果奖励办法》,鼓励各级员工在生产优化、产品创新、降本增效、改善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改善提案一经立项,就可获得改善提案奖,取得改善成果了,又有额外奖励。 效果立竿见影。据2013年至2019年统计数据,全公司累计提案申报数40696件,经评审后公司立项改善提案12829件,预计降本增效11.93亿元。经过验收的改善成果10361件,实现了年净效益6.48亿元。 多年来注重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攻关,让三钢集团公司收获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奖、授权专利。 2018年1月初,由三钢与东北大学合作研发的“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钢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明娣说:“这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成果提升了三钢中厚板产品的综合品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年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此外,三钢集团还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炼钢系统过程工艺优化”,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全国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炉高效优化”等11个重点科技进步奖,以及各类专利奖项。 打造物联云商 应对新时期新业态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新常态下,钢铁行业正逐步过渡为买方市场,三钢集团判断,传统的多级分销体系已逐步瓦解,短链经济时代到来。 福建闽光云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凌欢说,新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要生存,要提升整体竞争力,只关心传统生产制造项目已经远远不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提升运行效率成为整个行业的新课题。 新形势下,闽光物联云商平台就是三钢集团交出的答卷。 2016年,三钢成立闽光物联云商平台,项目总投资18亿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智慧物流、大数据云计算和加工配送。物联云商是三钢集团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的核心项目。 “成立闽光物联云商平台,是推动福建省钢铁电商产业发展的必然使命,也是提升核心能力、驱动公司向制造+服务转型的需要,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的需要。”郭凌欢介绍,“在钢铁流通环节,客户有传统业务电子化,服务内容扁平化、多元化,融资贵、融资难等诸多痛点,物联云商都能一一满足需求。” 她举例,在传统的支付模式下,人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确认货款是否到账,不仅麻烦、效率低,还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平台货款支付使用银企直连技术,实现大额资金、承兑汇票7×24小时在线支付,实时到账。输入密码,即可使用货款,跨行还不需要手续费。 长期以来,钢铁贸易包括交易、仓储、物流、加工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数据在各系统间无法共享,服务内容单一,协同效应差,客户需要重复录入数据去适应不同的体系和规则。 针对这一情况,平台将供应链各节点统一谋划,以平台交易动作为起点,无缝衔接了后端的各环节操作,还创新设立了代客采购、挂牌交易模式,云仓储模块首创超发保供业务及智慧物流的无车承运业务。 近年来全国钢贸联保案发生后,银行及金融机构“谈钢色变”,甚至对涉钢行业执行“一刀切”信贷管理。但作为资金密集型的钢铁行业,在存货、订单、工程回笼环节均存在巨额资金需求,行业陷入融资贵、融资难的困局。 有鉴于此,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三钢搭建了管控供应链风险的云仓环境,当市场大幅下跌时,能够利用行业地位敏锐感知价格波动,智能盯市管理,及时预警,有效解决了早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货物监管不严、价格波动欠敏锐及处置渠道的缺失等问题。 目前,云商二期项目正在开发上线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各大银行表态,期待能和闽光云商合作,为钢铁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另外,平台利用沉淀的大量交易、资金、库存、流向、用户行为等运营数据,还可根据厂商业务需求,进行建模、挖掘,助力于业务经营。 据了解,物联云商平台促进三钢集团向服务转型、创造闽光品牌服务价值、塑造区域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成功实现了区域性电商平台的上线运营。特别是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漳州定风针的传说? 漳州定风针,是一则流传于古代的传说故事。相传在漳州古城的深处有一座古老的神殿,内有一根神奇的铜针,被称为定风针。 据说漳州曾经常年受到狂风肆虐的困扰,民众深受其害,生活困苦。于是一位智者独自踏上寻找解决方法的旅途,经过漫长的探索,他终于发现了这座神殿和定风针的存在。 智者将定风针取下,并将其安置于漳州城的中央广场。神奇的定风针立刻发挥了作用,向四面八方释放出宏大而威严的光芒。这道光芒,能够阻挡狂风,平息风暴,将漳州从狂风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从此以后,漳州居民过上了宁静而安定的生活,深感定风针的神奇力量。人们常常来到广场,仰望着那根闪烁着黄金色光芒的定风针,感受着它带来的平静与希望。 漳州定风针的传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和骄傲。人们将它视为抵御风暴和困难的力量的象征,也象征着智慧和勇气。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人们仍然相信,定风针会守护着他们,让漳州始终保持平静和宁静。 这个传说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智者的智慧和那种期望通过努力和勇气克服困难的精神。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