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故事片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片段摘抄) 2024-12-19 17:48:25 0 0 历史名人的精彩故事片段? 以下为您提供一些历史名人的精彩故事片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孔子因材施教 后来,冉有也来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却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听到孔子对两人的回答截然不同,感到很奇怪,就问孔子原因。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二、项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后,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对宋义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杀死了宋义,自己率领军队继续前进。 项羽率领楚军渡过漳河后,命令士兵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全部砸破,把营帐也全部烧毁,只带着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绝不后退的决心。 楚军士兵在项羽的带领下,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三、诸葛亮草船借箭 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凌晨,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曹操因雾大怕有埋伏,就命令士兵向草船射箭。待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您是要将这些故事用于写作、教学还是其它方面呢,能和我讲讲吗 东汉王充历史典故? 东汉王充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人物生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出生于东汉建武三年(27),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降赤眉的那一年。他的祖先原来是魏郡元城人,因为有军功,封在会稽阳亭,所以,就迁到了那里。王充的曾祖父因为打抱不平而得罪了豪门,祖父只得举家逃避到会稽钱塘,在那里以做买卖为生,家境不如从前。王聪的父亲王诵,在钱塘又和一豪门结了怨。于是全家又迁到上虞,王充就是在上虞出生的。此时,王冲的家境,由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变为小本经营的商人。所以他说自己贫穷到没有一亩田,卑微到没有斗石的俸禄确实是“细门孤族”。 由于家庭贫寒,在重视门第出生的东汉时代,这会使他仕途坎坷,而且也给他的学术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六岁开始识字,八岁入馆读书,听老师讲解《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1000多字。由于他品学兼优,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到京师洛阳的太学里深造。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当时,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太学里讲学,王充虚心地向班彪学习,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找别的书来读。 时间久了,他就把大学里的图书差不多读完了。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博览,穷读群书。由于他家贫买不起书,只好站在书铺里阅读,他读书十分专心,记忆力又特别强,一部新书阅读过一遍就能将主要内容背下来。就这样,他在洛阳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洛阳游学是王充在学术思想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准备,为他以后撰写《论衡》这部著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王充在洛阳的太学里学了几年,想施展政治上的抱负。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人事和考功。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征辟为从事属官。但是,或者是与上级意见不符合,或者是得罪权贵,所以多次弃官回家。 二、主要影响 王充对后世影响就是那部伟大的著作《论衡》。《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王充在书中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王充的一生贫困。在他的一生共写了四部书:一部是因为痛恨世俗而写的讽刺世俗的书;一部是忧伤朝政而写的有关政务的书;一部是痛感流行的伪书俗文太多虚妄而写的《论衡》;还有一部是晚年写的有关养性的书。可惜的是,除了《论衡》,其他三部全失传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