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关于蝴蝶的历史故事_杭州常见的蝴蝶

梁祝背景故事?

《梁祝传说》充分体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尤其是女主人公祝英台不附权贵,不求荣华、生死与共的高尚情操,深受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另一版本

梁祝故事,是从康王逃难开始的。

宋钦宗末年,金兀术统兵南下,一路上烧、杀、抢、掠。渡过黄河,捉去钦徽二帝;越过长江,想并吞大宋江山。

康王赵构逃难到鄞县,金兵追到屁股跟,其慌忙躲到城西清道山。金兵围困搜索,康王吓得心“砰砰”跳,一屁股瘫倒在古墓旁。

就在这时,好好天气一会儿变得天昏地暗,狂风呼呼,泥沙滚滚,半路上杀出一支队伍,撑着“梁”字旗号,为首的是个文质彬彬的后生,士卒们个个青面獠牙、红眼绿头发、胡须丈七八。梁军与金兵厮杀成一团。金兵吓得汗毛倒竖,被打得血污狼籍,一败涂地。

从此,金兵害怕,只好议和。康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坐了龙廷,做了皇帝。

康王做了皇帝,没有忘记救命的梁军,召画师画了幅梁军统领像,下旨四处打听寻找。差人找呀找,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寻呀寻,寻了八八六十四个府县,一点音讯也没有。

一日,差人找到鄞县,刚刚爬上清道山,只见前面出现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说:“你们甭找了,我是八百年前的??城县令,名叫梁山伯。”说完一闪就不见了。差人一眼就认出这人与画像丝毫不差,就是他们要寻找的梁军统帅。

差人复报康王,康王觉得奇怪,下旨查阅??城历任知县, 查得结果:梁山伯,东晋时候会稽人,任??城县令,为官清正,考绩显著,十八岁病死,葬城西清道山,无妻室儿女。

杭州关于蝴蝶的历史故事_杭州常见的蝴蝶

扩修坟墓,掘土奠基,挖到了一块古墓碑,上面写着:“钦封烈妇英台之基”。祝英台,是百年前上虞祝家庄人,从小聪明伶俐,才貌出众,马家少爷看上其,就仗势逼婚,英台勿肯,自尽而死,芳龄十八。

当时,有个聪明的民夫开玩笑说:“梁山伯、祝英台,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年龄相仿,都未曾嫁娶,如果皇帝老爷做个大媒,把祝英台嫁给梁山伯,真是天生的一对。”

民夫们说说笑笑,你一言,我一语,说开去了。这话传到当地县令耳里,这县令觉得有道理,就写了一个长长的奏章,上京呈交万岁爷。康王阅罢奏本,满心欢喜。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赐梁山伯与祝英台阴配为夫妻,择吉日合葬一块。

这事不久就传到杭州城里的一个大书院,这书院有三百六十名弟子。先生出了个题目,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叫弟子们做文章。弟子们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共有三百六十篇。这三百六十篇文章,篇篇勿同,以后流传到各地,就是现在各种不同的梁祝故事。

称颂和赞美,广为流传至今。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琼花的典故?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扬州琼花的动人故事。自古传说,琼花是一种洁身自好,不屈从权贵恩宠的烈女花。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

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据说他曾三下扬州观琼花,但三次都是扫兴而归。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

根据记载,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

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一1048年),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的官苑中,但第二年这些琼花不仅不开花,而且还全部枯萎了!可是,当这些花被送回扬州后,却又照常开花了。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令人把琼花移栽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皇官禁苑之中,谁知它越过翌年却萎靡无花。

不久,只得又将它送回扬州,没想到却又枯木复苏,人们皆称琼花是有情之物。可惜,这一代名花终于在元代初年枯萎死去。据杜游在《琼花记》中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金兵南下侵略,扬州琼花也成了他们的掳掠目标,大棵的连根拔去,挖不尽的齐土铲平。可是过了一年,被铲的根旁,又生出了新芽,加上道士唐大宁的精心培养,终于慢慢恢复了原状。

古籍《山房随笔》记载,南宋德祐乙亥年(公园1275年),元兵攻陷扬州,扬州琼花竟然不开花,突然死去。是否这花也有情,而为大宋王朝的灭亡悲伤呢?则不得而知。只是本来“天下无双”的扬州琼花,一旦香销玉殒,便成了”绝世之珍”了。当时有一名人赵炎做了一绝句诗来凭吊此花:

名擅无双气色雄,忍得一死报东风。

他年我若修花史,合传琼妃烈女中。

由于这些关于琼花的动人故事,使得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丛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20年后,也就是元至元三十三年,有个道土金丙瑞,以”聚八仙”补种在琼花观,后人称琼花者,实是”聚八仙”。人们将聚八仙认作琼花,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以后历经兵灾战乱,聚八仙也绝种了。从那以后,琼花观花亡观废,有名无实。不过,即便如此,琼花在世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据载,有人在琼花香销玉殒之后,仍登上琼花观,寻觅古琼花的芳踪,感怀思旧:“何年创此琼花台,不见琼花此观开。千载名花应有尽,寻花还上旧花台。”

世人的心愿直到建国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瘦西湖园林工人踏遍全市山林乡野,寻宝觅珍,终于在蜀岗重新发现”聚八仙”,并移栽湖园,精心培植,中国最独特的“仙花”,终于重新开放了。八十年代以后,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心愿,已决定将琼花定为扬州市花。从此,历尽劫难的千古名花–琼花,终于在扬州古城重放异彩,并成为扬州城内颇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是维扬古城的象征之一。琼花为江苏省的省花及扬州市的市花。

其实,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作为某种特定花卉的名称,也许正是赞赏它花美似宝玉。至于此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

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渭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就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的寿命较长,扬州大明寺内一株清朝康熙年间种植的琼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繁茂,风姿如故,风韵仍不减当年。

琼花虽然有“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美誉,但它实际上并非扬州特产。宋朝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曾提到”杭之褚家塘琼花园”,说明当时杭州也有琼花。宋代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在《洛阳名园记》(作于绍圣二年,即1095年)中也记述:在”李氏仁丰园”中栽有琼花。

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元遗山在其著的《续夷坚志》中记载:”鄠县(今陕西户县)西南十里曰炭谷,入谷五里,有琼花树。树大四人合抱。逢闰即花,初伏开,末伏乃尽,花自如玉,攒开如聚八仙,中有玉蝴蝶一,高出花上。”可见古代琼花在陕西也曾绽开芳姿。又据《旅游》杂志1982年第一期报道:江苏昆山县亭林公园内,有八株说不上名字的树,长了六七十年都不曾开花,奇怪的是最近几年,一到暮春时节,八株树竞相开花吐艳。其花由八朵大花环聚中间的小白花,小花之上是嫩黄的花蕊,花色如玉,清香袭人。经专家鉴定,原来是八株”聚八仙”,实属罕见。这更说明了琼花并非扬州独有,天下无双。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